行业报告 http://gsi24.com/c/hangyebaogao.html 行业报告 zh_CN 2023-06-10 22:50:35 2023-06-10 22:50:35 RedFox RSS Generator 中国移动NB-IoT大集采,这家企业​为单一供应商! http://gsi24.com/a/744.html
(点击立即加入VIP!每日畅读最新鲜行业资讯!)

6月1日,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启动了NB-IoT芯片XY1100采购项目。公告显示,该项目共集采200万片NB-IoT芯片采用单一来源集采方式,供应商为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移动此次集采的芯片面向的是自研模组,对芯片的成本,性能,以及芯片厂商的大规模的交付能力方面要求更加严苛。同时,这也是《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发布以来中国移动首次对NB-IoT单芯片进行的大规模的集采。

(图片来源: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

政策推动NB-IoT建设


作为最主流的移动物联通信技术,NB-IoT已进入加快建设阶段。5月7日,工信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这是2020年度专门针对物联网领域的首个文件。本次《通知》中,工信部对物联网发展的网络建设、标准与技术研究、行业应用、产业发展体系、物联网安全五个方面作出了任务部署。

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通知》明确了移动物联网建设的主要目标,具体为: 

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


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简称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 


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 


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NB-IoT具有大连接、广覆盖、低功耗等特点,迎合70%以上的物联网场景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全网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10亿,2月,中国连接数就破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NB-IoT连接数均已超过4000万,中国联通则超过1000万。

三大运营商一直是NB-IoT发展的主力,中国移动从2018年10月中开展NB-IoT业务,截止到今年2月底,中国移动NB-IoT用户数突破4300万。中国移动指出,2020年,将NB-IoT作为物联网业务的发展重点。

目前,智能气表、智能水表、智能电动车、智慧消防已经成为NB-IoT设备连接量突破千万的四个应用场景。在智能气表中,NB-IoT表占比达80%,在智能水表中,NB-IoT表占比达60%,行业产销率也因此提升了5-10个百分点。从政策、技术、应用来看,NB-IoT产业已经日渐成熟。上述《通知》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移动物联网全面向前发展,未来NB-IoT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有望不断大规模涌现。

这家厂商成最大赢家


芯片和模组厂商也不断提升工艺,加速协议演进,持续推出更高集成度、更低成本的新一代芯片产品,为NB-IoT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提供了强力支撑。

此次中国移动NB-IoT招标项目的单一供应商为芯翼信息科技。此前,中国电信NB-IoT模组招标,芯翼科技也一举夺冠。集成了芯翼信息科技XY1100芯片的高新兴物联NB-IoT模组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可靠的产品品质、完善的服务支持力量,以及突破性的超高产品性价比,获得了中国电信的高度认可和青睐,占据30%以上份额的成绩。同时,芯翼信息科技另一家优秀的模块客户深圳西博泰科也成功中标,一举夺得10%市场份额,同飨中国电信NB-IoT百万大单。


XY1100芯片被业内评价为是目前市场表现最好的第三代超高集成度超低功耗NB-IoT SoC芯片之一,自2019年6月量产以来,已被多家主流一线模块商采纳,也受到了运营商的青睐。



本文整理自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工信部官网、C114通信等。


End.



成功的投资需要最前沿的资讯!
已有320+会员加入!就等你来!


大家都在看

华为天才少年薪酬=普通工薪族xx倍

孟晚舟将来可能成为英雄

5年5000亿!腾讯阿里角逐新赛道!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5:04:52
一文读懂风口上的仓储自动化 http://gsi24.com/a/745.html

群雄逐鹿哪家强?


2009到2019,中国涨得最快的是什么?

 

不是房价,是快递。

 

19亿件到640亿件,10年翻了33倍,复合增长率达42%。

 

仅2019年一年的快递,连起来就可以绕地球503圈。

 

快递量暴涨背后,是中国覆盖7亿人口的移动电商,是在线买买买、在家拆拆拆的消费新方式;是越来越多的商品越过了批发商、渠道商、零售商的层层桎梏,直接从仓库发往最终用户手中的物流新业态。

 

这一巨大变化让物流中的仓储环节必须跟着变革,仓储自动化机会由此萌发。

 

于是新公司涌现、资本涌入,中国乃至全球仓储自动化市场一时群雄逐鹿,热度数年不减。

 

仅在今年前5个月,就有:


移动机器人公司Clearpath Robotics子公司OTTO Motors完成2900万美元C轮融资,

一站式物流技术服务提供商凯乐士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

智能机械臂公司Covariant完成4000万美元B轮融资,

AMR方案供应商灵动科技完成上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智能机械臂公司梅卡曼德完成过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仓储机器人公司伯克希尔·格雷完成2.63亿美元B轮融资,

AMR方案供应商Syrius炬星获得逾千万美元A+轮融资。


但对想深入了解这个机会的投资人和相关从业者来说,对好奇快递是怎样一层层送到自己手中的普通人来说,仓库内部难得一见,作业流程神秘复杂,这是一个很难被简单理解的场景。

 

本文,「甲子光年」深入采访了近20位熟悉仓储自动化的头部科技公司创始人或高管、物流客户和投资人,我们将从“当前仓储自动化主流方案的梳理”、“不同方案的评判方法”和“中国市场的趋势预测”3个方面全景式详解行业。

 

全文共计1.2万字,长了点,但看这篇就够了。

 

现在,让我们从一个典型的电商仓库出发。

 

你即将收到的快递,也许就正在经历如下的旅程。


 *篇幅所限,本文仅包含了此次采访中的部分素材和洞察,欲了解更多案例和深度内容,请添加小甲(ID:jiaziguangnian)微信,获得本文Pro版。



1. 仓储自动化的寻宝图


一个快递诞生


在复杂的仓储场景中,孕育着诸多自动化、智能化的“寻宝机会”。
 
以SKU最多、业务流程最复杂的电商中心仓为例,主要作业流程有收货、存取、拣选、质检、打包、分拣、配送等十余个环节。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电商中心仓平面图(该仓使用货到人方案,后文将介绍)


听起来非常复杂?

 

其实翻译一遍,商品在仓库中的一生可以被主要划分为进、存、出三个阶段。

 

其中“存”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商品“进”和“出”的方式,因此我们从“存”开始讲解。

 

商品在仓库中的存放环境通常为货架,而货架又分为两类:

 

一是轻型隔板式货架,它常见于普通超市,在传统的人工拣选仓库中也被大量使用。


传统的人工拣选电商仓库,其中有大量轻型隔板式货架,拣货员推着车走到各个货架前根据订单进行拣货。

二是高位货架,也就是立库、阁楼。这类货架对很多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在宜家、麦德龙等仓储式卖场里都能见到。

宜家高位货架图

而仓库里的货品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直接放在货架上,而是放在标准化的存储单元中。常见的存储单元包括托盘料箱
       
上图箱子下的部分为托盘,下图为料箱。托盘和料箱有一系列规格,是最常用的标准化的存储单元。

每个存储单元中通常只放单一种类SKU,比如清一色的SKII神仙水或AJ19球鞋。
 
讲完了货架和存储单元这些商品存放的基本环境,才能讲明白整个进、存、出的的核心流程,它包括:
 
收货即商品存放前的准备阶段:

入库——把卡车拉来的商品卸货;

点数、质检——看商品有没有数量、质量问题;

理货——把原本包装简陋或不规范的商品重新整理,按作业流程对商品分类,然后按规则码放到料箱、托盘等存储单元中。

 
商品的存放,更准确说是“存取”,这是仓储的最核心环节:

上架——把存储单元放到货架上暂存;

下架——根据订单,把装有所需商品的存储单元从货架上取出,并送到拣选区。

 
最后是包裹准备和出库配送:

拣选——按订单要求的商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将商品从存储单元上取出,并搬运到分拣区;

组货、打包、贴标签——把一份订单里不同SKU的商品组合到一起并打包,贴上货品、配送信息等标签;

分拣——把打包好的商品按目的地、客户或承运的三方物流公司分流,并送到最后的出库区。

 
菜鸟无锡无人仓视频,可帮助理解商品入库、出库的全流程

下面,我们会详解仓储场景中几个自动化、智能化的热门环节,力图帮助读者理解专业性很高的仓储自动化行业的现状。



人工拣选的优化


先讲一个近年来曝光率很高的明星方案——类Kiva方案。

此方案由物流机器人公司Kiva System首创,它以货架搬运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移动机器人)为核心,主要的作用是优化人工拣选环节的效率。

以往电商仓的拣货方式是拣货员人工推着小车或开着拖车到各个货架拿货,再将不同的商品组成一个个订单。

京东618期间,一个拣货员一天要走60000步,约数十公里,占了拣货环节6到7成的劳动时间。

亚马逊在美国罗密欧维尔的仓库

而如下图所示的Kiva方案,则是让长得像扫地机器人一样的AGV钻到货架下面,通过顶升结构将货架抬起,然后托着货架移动到拣货员身边——这就是“货架到人”。

图为Kiva方案,它可拖着轻型货架在仓库中移动

它实际上是“货到人”“人到货”的取代——用速度更快、且不会劳累的机器人运货到人身边,替代人去找货,大大提升了拣货效率。
 
在类Kiva方案中,机器人能通过激光导航或视觉导航技术,在无需轨道的情况下灵活移动。部署方案时也不涉及土木工程改建,周期较短,并可动态加减机器人数量。

其中,最常见和成熟的导航方式是“特征点图片对比”,所以如下图所示,这种方案在运行时,地面上贴了很多供机器人识别的二维码。

图为极智嘉在中国昆山的自营仓,可以看到地面上设置有用于导航的二维码


“货架到人”的缺点则是影响存储密度——由于需要预留较大空间供货架移动,其存储密度甚至可能低于过去使用固定货架的仓库。

在2012年Kiva被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后,国内涌现了一批做类似的“货架到人”方案的公司,如极智嘉、快仓、马路创新、水岩科技、蓝芯科技等;海康、大华、旷视(旷视于2018年收购了艾瑞思机器人)等以安防业务为主的公司也纷纷入局。
 
当前行业普遍认为极智嘉、快仓、海康机器人属于类Kvia赛道的第一梯队。
 
近年来,这一路线上也发展出了变种,一个代表是变“货架到人”为“料箱到人”。“料箱到人”方案中,机器人不再是搬运整个货架,而是从货架上成批取出料箱。
 
「甲子光年」调研发现,国内的海柔创新、极智嘉、快仓、海康、国自、蓝芯等公司,以及国外的Magazino、Fetch等公司,均有此类方案的产品。
 
海柔创新“料箱到人”方案
 
海柔创新CEO陈宇奇告诉「甲子光年」,“料箱到人”方案里货架是固定的,这更符合大部分已建仓储的情况,改造难度相对小;更重要的是,由于机器人不是顶着整个货架移动,所以可以把货架之间的巷道设置得更窄,存储密度更高,更省地方。
 
BV百度风投副总裁王秋评价,“料箱到人”方案作业的对象是比货架更小的单元料箱,因此更符合SKU更多元化、物流作业更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该方案的缺点则是一次拿货的种类比“货架到人”要少,但这可以通过一次操作多个料箱或优化调度算法来处理,比如海柔创新的库宝机器人一次可以取8个料箱,且通过自研的智慧仓储管理系统HAIQ调度协作,提升作业效率。

 

人工拣选的替代

 
相比在国内已发展了5年以上的类Kiva方案,目前拣选、分拣环节的新趋势是更直接的“机器换人”

其实直到今天,在自动化已搞了快100年里的仓库里,大部分针对具体商品的“细活儿”——如把某盒面膜、某瓶化妆水从同类货品中挑出放到分拣带、组货箱或分拨机器人上——还是要靠人。
 
拣选、分拣、组货、打标签、理货等流程也因而成了最耗劳动力的仓储环节。
 
人和机器人一起拣货

前面讲到的Kiva方案对拣选环节的优化,主要在于用机器帮拣选员减少运动距离和时间,但移动机器人本身并不能替代人做拣选。

这时就需要更“灵巧”的机器人登场——结合了3D视觉、人工智能和轨迹规划的智能化机械臂。

具体而言,机械臂在仓储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码垛、拆零、播种、复核等场景。
 
拆码垛:指将纸箱或者塑料货箱放上托盘和从托盘上取下,通常要配合运送托盘的AGV或立库使用。
拆零:是指从许多不同货架或料箱中逐一拣出订单上所需的货品,放在同一个筐中,组成订单。
播种:先将多份订单都需要的商品汇总在一个料箱当中,再等待进一步组货的操作。
复核:对自动设备或人工拣选的货品,逐一进行扫码复核。

在这个方向上,亚马逊、瑞仕格、发那科等大公司都有积极投入,新创业公司中发展阶段相对领先的有Mujin(日本)、Covariant(美国)、Righthand Robotics(美国)、梅卡曼德(中国)等。

这个方向的公司还有Fizyr(荷兰)、Kinema(美国,2019年被波士顿动力收购)、库柏特(中国)、星猿哲(中国)、蓝胖子(中国)等。


Covariant的机械臂在德国工厂中的拣选应用。原图为10倍速播放,为了和其他文中原速动图有直观比较,我们将速度调整到了1.25倍。
 
Mujin应用在日本某药厂的拆零方案
 
梅卡曼德创始人邵天兰告诉「甲子光年」,他们早在2018年就有货品拆零应用的实际落地,最近推出的海量SKU拾取方案也已经出海到日、韩等市场。

但相比于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业客户,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对机器人的价格承受能力要低很多,而且物流行业目前更接受替代重体力劳动的、能搬运大件的机器人,小件拣货机器人仍处于早期试水阶段,应用量还很小。
 
“在中国物流业,小件拣货机器人去年的总台数加起来,可能还没有我们在制造业里一个订单的台数多。”梅卡曼德邵天兰对这个方向长期看好,但认为需要耐心。
 
梅卡曼德拾取海量SKU动图
 
梅卡曼德应用在某药厂的药箱自动出库方案
 
星猿哲科技CBO邢梁立博告诉「甲子光年」,机器人拣货最重要的直接技术指标是节拍、准确率稳定性,而长期看标准程度易用性十分重要。
 
星猿哲科技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针对拆零和播种环节研发出了智能机械臂方案,产品于2019年底到2020年初逐渐成型,已有数个应用落地。由于播种拣选方案不依赖于上下游的自动化改造,部署的经济成本较低,是主攻中国市场的核心方案。
 
除了传统人工方案和上文提到的机械臂方案,也可以用搭载了小型搬运机器人的智能播种墙来做播种
 
以慧仓的方案为例,扫描货品条形码之后,员工将货品放在可沿轨道移动的小型机器人上,移动机器人会将其放入对应的分拣筐中。传统的人工播种模式需要员工拉着堆满各类货品的料箱在长长的播种货架前来回走动,而智能播种墙可以让员工站在固定位置实现播种操作。
 
慧仓闪电播自动播种墙方案



存取环节的革新

而在传统仓储中最核心的存取环节,目前的主要行业实践是对以立库等密集存储货架为核心AS/RS(自动存取系统)方案的持续优化,其特点是非常追求存储密度

这类AS/RS仓库中的货架非常高大,给人“钢铁巨兽”之感。
       欧洲物流公司德铁信可(DB Schenker)在德国柏林的仓库
 
简单来说,这种钢铁巨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框架,包括货架和轨道;二是做商品存取的各种运动设备,如堆垛机、穿梭车、取箱机等,存取的操作对象通常为托盘或料箱。
       
凯乐士方案中所用的堆垛机、穿梭车
 
国内厂商做AS/RS系统,第一种是类似胜斐迩、大福、DB等国外老牌仓储自动化厂商的路线,也就是立库+托盘堆垛机等设备的方案。

以国内智能物流机器人及一站式物流技术服务提供商凯乐士为例,他们的核心产品之一是智能四向穿梭车
 
该穿梭车可以在密集的箱式货架中,自动搬运箱式货物或容器,实现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完成上架、下架作业,并通过连接输送系统,快速实现货到人、货到机械手或直接出库等作业任务。
 

凯乐士立库动图

另一条路线是一些相对原创的方案。

 
其中,有鲸仓的“密集料箱存储框架+取箱机”的组合。鲸仓把这种取箱机叫“蜘蛛拣选机器人”。
 
 鲸仓方案动图
 

鲸仓创始人李林子告诉「甲子光年」,蜘蛛拣选机器人的好处是同时具备搬运和拆码(即把料箱放到架子或其他指定位置)的能力;而前文介绍的AGV则只有搬运功能,要搭配能做拆码垛的机械臂才可实现商品上架、下架的完整无人化。

 

国内另一家整仓智能化公司——慧仓的方案则又有所不同。

 

与鲸仓和凯乐士方案中用金属框架搭建的大面积整体仓不同,慧仓将高位箱式货架拆分为多座宽2.5米、高7米的封闭存储墙。

 
慧仓摩天轮快速密集存储系统

其存取料箱的机器人,也不是在一个三维的大立库里移动,而是在这面墙里移动,所以慧仓把这个东西叫“摩天轮”。
 
慧仓摩天轮快速密集存储系统
 
以立库为核心的方案,不管其存取设备是多层穿梭车还是蜘蛛拣选机器人,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充分利用了仓储的垂直空间,且存取设备是在存储框架内移动,不需要额外的场地。因此能大大提升存储密度、减少仓库占地面积,从而节省租金

  

搬运的再造


下面简单讲一下在存取、拣选、分拨环节都能使用的搬运设备和系统的新动向——无人叉车和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国内开发无人叉车的企业众多,如新松、昆船、灵动、未来机器人、仙知机器人等。
 
无人叉车与Kiva方案中的AGV的区别主要是导航技术不同。

前文已讲到,后者的常见方案需要在地上贴二维码。而无人叉车的技术方案接近封闭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它可以更灵活地运动,无需重新搭建货架,对仓库整体环境改造较小。

由VSLAM(基于视觉的定位与地图构建)提出者创办的美国公司Seegrid,自2003起就在研发主要通过视觉导航的机器人。
 
Seegrid无人叉车在美国工厂中搬运

 

不可或缺的大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统摄全仓的环节——仓储管理调度的软件系统,现在经常被称作“仓储大脑”。
 
和其他IT系统一样,仓储软件系统正在经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它正在汇集更多传感器的更多数据,同时更多应用大数据分析、AI等新的数据智能技术。
 
具体而言,“仓储大脑”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可以拆成两部分。
 
一部分负责记忆和思考——记忆是存储数据,思考是处理数据和做规划。它对应“仓储大脑”中的WMS(仓储管理系统)系统。有了WMS,商品在上架、盘点、出库、拣货等各环节都能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自动线上备案。
 
另一部分负责“运动”——也就是调配仓储系统的“四肢”,即移动机器人、穿梭车、叉车、堆垛机、分拣带、机械臂、传感器等各种设备。它对应“仓储大脑”中的多机调度系统。核心作用是让各种设备协作运转,与人共同完成物流作业。
 
作为整仓智能化方案的供应商,鲸仓、凯乐士都在重点研发和迭代仓储调度管理软件。极智嘉、快仓等以AGV见长的厂商,也在自研“智慧大脑”等操作系统以实现智能调度,并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接。旷视机器人也于2019年1月推出了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大脑“河图”。
 
凯乐士集团副总经理白红星告诉「甲子光年」,软件是灵魂、是核心、是中枢系统,它与上下位系统衔接,决定了客户的作业模式、流程和人员考核
 
目前来看,负责连接和控制设备集群的调度控制和WMS系统,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硬件本体。
 
源码资本副总裁郝毅文告诉「甲子光年」,在整仓方案中,仓储大脑与本体稳定性的价值占比大概为6:4——因为仓储大脑的水平不仅决定了整仓运作效率,还能助力机器人企业搭建增量业务,如仓储代发货的云仓等。



2. 什么才是好方案?


判断公式和场景分类

 
在看完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案后,下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方案?
 
这里我们不会也无法直接给一个简单回答,但总结各方观点,一个较好的判断方法是:
 

场景特点+ROI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效益一定要算得过来,而衡量效益的ROI到底怎么计算,要看具体场景。
 
总的来说,按产业链上的位置,仓内物流场景可分为3大块:
 
工厂仓库中心仓快递中转场/前置仓
 
工厂仓库的典型例子是汽车、3C行业的零部件或整机厂仓库,主要用途是大批量货物的出厂。
 

AGV在制造业工厂的应用


中心仓的典型代表则是上文详细拆解的、流程最为复杂的大型电商中心仓,它处理大数量、海量SKU货品的出库和入库。

某电商中心仓

快递中转场/前置仓则是深入各城市、地区的包裹中转仓库,这里已临近末端配送环节。
       
晋江邮政立式分拣机器人

鲸仓创始人李林子告诉「甲子光年」,从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来看,这些场景又可分为三类:

存储敏感型 作业敏感型安全、准确敏感型。

 
存储敏感型的特点是,商品种类多、数量大,但周转速度相对慢,典型场景包括零部件仓库和鞋服类仓库。这类客户的需求主要不是省人而是省地,即节省物业成本。
 
作业敏感型的特点是订单多、流程多、时效性要求强,作业复杂。电商中心仓和快递中转场/前置仓是这类场景的代表
 
安全、准确敏感型的特点则是仓内商品货值高或者具有危化性,比如3C品类、奢侈鞋服类仓库和化学化工品仓库。
 
结合产业链位置和仓储特性两大维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场景的需求侧重:
             

作业敏感型:“电商化”驱动新机会
 
讲完场景地图,再来看2012年以来仓储智能化在中国的发展,一个行业主线浮出水面:电商带来改变。
 
其实物流仓储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但近年来之所以有了新机会,是因为整个商业活动的末端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就是在整个零售环节,电商模式对快消、电子、生鲜、奢侈等全品类的渗透。
 
说大点儿,这是从规模化机器大生产以需定产的大转型。
 
某一线美元基金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这种趋势会让仓储自动化、智能化从降本增效的选项逐渐变成完成作业的刚需。
 
因为电商模式会使SKU激增、订单零碎化,原来存在于终端和流通环节的“拆零拣选”动作被倒推回仓,这让仓内作业对节拍、效率和准确率的要求逐渐逼近乃至超越人能操作的物理极限,所以接下来仓储物流自动化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用于解决能和不能的问题”。
        单仓部署物流机器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无锡菜鸟天猫智能机器人仓
 
这其实就对应着上文场景分析中的“作业敏感型”需求。
 
评判这类针对电商“作业敏感型”需求的方案,首先是看能否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作业。
 
这包括对拆零拣选的优化
 
极智嘉创始人郑勇说,客户最能感知价值的地方在于,用了新的自动化方案后,仓库整体服务水平能否有大幅提升。服务水平看两点:一是库存准确率,二是发货及时率准确率
 
据极智嘉介绍,在用极智嘉方案实现货到人拣选后,每个工位的拣选效率比传统模式平均提升了3倍以上;在to C的电商仓里,拣选量可在双十一期间达到700件+/时/工位;如果是在to B仓内做集单拣选,拣选峰值甚至可以超过4000件/时/工位。
 
据快仓资料显示,其运转中的项目,如去年在迪拜与IQ FulFillment合作的智能机器人物流中心,对传统人工拣选的效率提升也在3倍左右。
 
另一个考察因素是柔性和灵活性。
 
因为电商业务具有弹性,平时和大促时,某种单品突然爆火时,作业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弹性还包括高成长性,比如今年的大促峰值,到了3年后可能就是平时情况。
 
快仓杨威告诉「甲子光年」,能实现弹性业务的柔性和灵活性,正是类Kiva方案相比传统立库等刚性自动化方案的优点,后者往往通过传送带、输送线、穿梭车等实现相对固定的点到点运送,所以作业方式比较定型。
 
而在Kiva方案中,当大促来临时,客户可通过增设更多机器人+改变软件层的调度方式,提高临时吞吐量并减少爆仓,这也能为未来整体业务量的增长预留空间。
  
除类Kiva方案外,针对“作业敏感型”需求,目前的另一个新趋势是对机械臂的使用。
 
这已不是帮拣选员减少运动距离以提升拣货效率,而是直接替代人来完成拣选。
 
评判这类方案的好坏,主要看速度准确率设备稳定性
 
梅卡曼德邵天兰告诉「甲子光年」,他们接到的一些拆零拣货需求,客户对节拍的期望达到3秒/个甚至更快,这对于机器人技术是很大的挑战。
 
星猿哲CBO邢梁立博告诉「甲子光年」,星猿哲新推出的二代播种方案的节拍可达到800件/小时,并可省去后端复核的作业环节,在一班倒的仓库能替代3个人工(这里的人工基准是400件/小时)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并且工作强度、工作时间超过发达国家,因此客户对于机器人的效率要求更为苛刻,是当之无愧的Hard模式试炼场。
 
日前美国Covariant的宣传中写道,“如果一家公司一个工人的年薪是40000美元,那他们的机器人就收30000美元”,这里提到的薪资水平显然远高于国内。

菜鸟(无锡)智能仓3D视觉智能机械臂拣货
 
回到针对“作业敏感型”需求的、相对成熟的类Kiva方案,它在国内应用时,仍要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挑战。
 
一方面,类Kiva方案中的本体机器人价格确实在大幅下降。
 
某搬运机器人行业供应商告诉「甲子光年」,单台AGV的行业售价在2012年时约25万元,到2015年时已降到5万元最新价格则是2.5万元
 
但另一方面,类Kiva方案的综合成本仍然较高。
 
一是它需要留出供AGV运动的场地,会损失一定的存储密度,且单个Kiva机器人的承重不超过一吨,因此一次性搬运的货物有限,导致方案整体占地空间较大,租金较高。
 
二是这类方案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其实在于特制的货架——能让AGV钻入并被顶升的货架,单个在500~600元。
 
Kiva方案中的货架
 
以某类Kiva方案公司目前正在广东争取的一个项目为例,需要4万个货架,光货架成本就在2000万元左右。
 
三是维护成本——Kiva方案中的AGV一般是通过识别地面二维码来实现导航的,对地面一致性要求高,且一般不能有人在场地中作业。如果二维码被破坏,需要重贴并在软件系统中做调整。
       
某货到人AGV厂家设备对运行场地的要求
 
所以仅从替代劳动力的角度,类Kiva方案的整体成本还没有降得足够低。
 
某物流行业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类Kiva方案要想比人工仓更划算,需要劳动力成本达到40元/人/小时,这在欧美日等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完全不是问题,但当前国内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只有20元/人/小时
 
但这位投资人同时提到,客户不会仅考虑综合替代成本,还会考虑用新方案来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实现“增收”。
 
比如用新方案来实现更高的发货速度和吞吐量,这能帮他们在前端以更低价格接到更多订单。聪明的客户,会看到新技术方案的这层价值。
 
 

存储敏感型:接地气超越老巨头

 
被电商驱动的“作业敏感型”方案之外,另一类一直存在、市场容量大,且适应中国高价商业用地的方案则侧重解决“存储敏感型”需求
 
鲸仓创始人李林子告诉「甲子光年」,当商品的品种比较多且周转速度较慢时,客户对物流成本中的存储成本有较高敏感型,更关注“省地”不是“省人”
 
这类仓储场景广泛分布于各类型制造业和一些快消品行业中,鲸仓服务较多的鞋服业是典型代表之一。
 
某跨国第三方物流公司流行服饰与精品行业负责人告诉「甲子光年」,在使用了鲸仓的“密集料箱存储框架+取箱机”方案后,与传统阁楼货架相比,至少提升了20%以上的坪效,节省了约15%的地租。
 
凯乐士白红星向「甲子光年」介绍了另一类典型的存储敏感型案例——零部件制造企业仓库。

 

以生产、销售螺丝、螺母、轴承等工厂标准件的企业为例,一般长期在库SKU高达数十万种,但每种的库存量都不大,流速也很慢。


如按传统方式建仓库,企业可能要花上亿元建设数万平米的的场地;但如果使用立体多层穿梭车方案,建设费用会大大降低;同时存储密度会极大提高,并能节省人力,让企业的资金投注在带来效益的系统设备上,而不是流动性低的土建固定资产。

 
在省地之外,针对存储敏感型的各类新方案也在着力降低货架成本和设备成本。
 
鲸仓李林子告诉「甲子光年」,针对他们服务较多的小件鞋服、母婴、化妆品客户,鲸仓的方案将传统以托盘为存储单元的立库优化为了以料箱为单位的“密集料箱存储框架”,用料更轻质,成本更低。
 
过去主要由国际物流装备巨头供应的交叉带分拣机等设备,现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国产化。国产交叉带分拣机出现后,整个品类的性价比提升。这有利于国内提供咨询+整仓建设和部署的厂商的方案落地。
 
“存储敏感型”方案也同样追求灵活性和柔性。

如白红星介绍,凯乐士整仓方案中的不少设备都在做“模块化”。以一款模块化摆轮为例,它改进了过去摆轮需要定制设计、施工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的缺点。使用这款产品后,可解决各类摆轮分拣问题,降低整体成本,并为未来的业务变化预留调整空间。
 
 

场景融合下的方案配合

 
作业敏感型和存储敏感型这两大类需求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
 
实际上,对同一个客户来说,它的需求经常是综合的。
 
仍以国内电商仓场景为例,Kiva在亚马逊使用时,主要配套的存储方式是分散式存储,但国内工业、物流等商业用地价格高于美国,有更强的省地需求,且大型中心仓的商品数量非常大;所以国内电商仓尤其是大型中心仓,实际是“作业敏感”与“存储敏感”并存的场景。
 
存储区用凯乐士、鲸仓、慧仓等强于密集存储的方案,分拣区用类Kiva等长于拆零拣选的方案,这会是常见搭配。
 
制造业场景也是如此。快仓杨威告诉「甲子光年」,在实际的服务案例中,他们跟立库不是竞争对手:“不管是在工厂还是三方物流仓库,存储和搬运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做搬运,立库做存储,这是两件事。”
 
未来,直接替代人工做拣选的智能机械臂等新方案也会被进一步使用,以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同时,场景融合也在促使类Kiva方案做存储效率上的优化。
 
海柔创新陈宇奇告诉「甲子光年」,海柔创新的“料箱到人”方案是原版“货架到人”Kiva方案的存储密度的2倍。

海柔创新库宝方案货架改造方案

他们的方案也不需要特制的货架,只需要在原来的货架上贴上供机器人使用的二维码就可完成改造,改造周期在一周左右。
 
陈宇奇说,海柔创新在为顺丰DHL上海服装仓和百世供应链佛山电商仓提供服务时,都做到了1周改造,1个月上线。
 
极智嘉方面也告诉「甲子光年」,他们为苏宁提供的方案中,使用了货架和托盘的混合存储和单元格不等距布局,相比人工拣选方案,能把整体存储能力提升40%。

苏宁上海奉贤物流基地
 
总结而言,以上针对不同场景需求的、纷繁的收益与成本计算,有一个总原则——在综合考虑业务能力提升和各种支出后,最终落到对单均成本的核算
 
最后,从科技公司自身发展的角度,方案好不好还有另一重标准——是否有复制性、通用性。
 
模块化、软件系统的轻代码化以及不断积累服务经验等,都是提升复制性和通用性的手段,这里不再展开。


3. 好乱好热闹


从以上百家争鸣的方案、公司和客户案例中不难感受到,中国仓储自动化、智能化市场如今热闹非凡。

 

这片风景,如果扒在门口往里瞧,第一感觉可能是“乱”。
 
部分采访对象告诉「甲子光年」,目前行业存在竞争乱象。一些供应商不顾设备和方案的实际状况,为拿单胡乱承诺客户,最终却无法交付,影响行业整体信誉。
 
而to B行业有较长的账期,如果因无法交付导致客户拒绝验收,收不到尾款的科技公司也将陷入困境。
 
据行业信息,厦门、深圳、广州等地的部分搬运机器人厂商已面临较大的经营挑战。
 
而乱象的另一面是,这一波新机会的最大驱动力,即以电商为代表的“作业敏感型”客户,已从最初做标杆的尝试阶段回归ROI逻辑
 
2018年以前是“做标杆”。
 
阿里、京东、顺丰、苏宁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大量尝试性、测试性采购,建了不少大规模标杆性自动化仓库,如京东(上海)亚洲一号仓、菜鸟(广州)智能仓和苏宁(南京)云仓等。
 
供应商则盯着亚马逊使用的Kiva方案,不少“货到人”的类Kiva仓储自动化方案在此时起量。
 
2018年后,客户逐渐进入ROI逻辑。
 
一是因为大企业“打样”测试期结束,大型电商、物流企业打造showcase的需求被耗尽;二是中小型客户开始跟进,他们本身更看重ROI。
 
在ROI逻辑下,客户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

· 采购前的分析论证期被拉长,短则数月,长则1~2年;

· 小规模试点结束,整仓改造大项目增多,客单价提升;

· 客户看重的要素变更,此前先谈技术和方案,后谈价格,现在价格排第一位;

· 对回本周期要求高,以前可放宽至4~5年,现在希望是3年或更短;

· 项目发起方从客户一把手,变为中层管理人员。


从做标杆走向ROI,并不是因为客户以前被“忽悠”了,而是新技术方案从无到有再到落地,其规律是先有标杆性创新,带动供应链和买方市场成熟,成本随之降低,之后才能算清ROI
 
这个先有标杆、后回归ROI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前期资本和公司涌入,后续却出现洗牌。
 
这正是类Kiva细分赛道面临的情况——各公司已进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阶段,这其实是一个赛道相对成熟的表现。
 
据知情人透露,目前类Kiva方案机器人的价格和利润都在大幅下跌。2012年~2020年的8年间,单台机器人售价从25万人民币下探到2.5万人民币,毛利从80%左右下降到据说是“几乎不赚钱”。
 
于是,一些类Kiva公司开始进军制造业。例如,快仓把自己的定位场景从仓储拓展到“四面墙内”,极智嘉、海柔创新也开始在制造业积极布局。

 

AGV不仅可以在仓储物流中使用,也可以在工厂物流使用。图为快仓的潜伏机器人与机械手协作为食品制造企业服务

 

但转型并非换个场地这么简单,还要面临产品线拓展的挑战,比如快仓在进入制造业后,就推出了新的叉车式机器人产品“智能全向堆高机器人”。
 
总而言之,当行业逐渐回归ROI,开始洗牌去沫时,也意味着开启了一个静水深流但更重要的新阶段。
 
从历史来看,上一轮以刚性自动化机械为主的仓储自动化革新培育了大福、胜斐迩、德马泰克、霍尼韦尔、村田机械、范德兰德等大体量厂商。
         
以上所列公司在2019年的总收入均超过17亿美元,其中日本大福集团的总收入超过40亿美元。
 
新一轮仓储自动化、智能化也很有可能催生“大乙方”,而且大乙方很有可能是中国公司。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机会中,不管是平台型企业还是单点创新型企业,不管是被大企业收购还是坚持独立发展,成为未来赢家的关键始终是掌握专利核心技术,并且利用技术优势快速打造自己的商业和渠道壁垒。
 
下一个十年,赋能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链上游环节的新科技巨头中,会有中国公司的一席之地。


作者 | 芊乂、火柴Q
编辑 | 火柴Q

END.
 

]]>
2020-09-03 15:05:08
美国 5G 掉队简史 http://gsi24.com/a/746.html


(点击立即加入VIP!每日畅读最新鲜行业资讯!)



2020 年 2 月,距离特朗普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 9 个月。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电话上,知道英国首相约翰逊将会准许华为在英国兴建 5G 基建后,感到十分失望。即便约翰逊多番解释,但特朗普仍然当场气得怒摔电话。本来他们两人在 2020 年 3 月还有一次会面,但特朗普却一怒之下把约会取消了。3 个月后,有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或可能迫于压力,考虑在 2023 年前把华为设备从英国的5G网络中逐步淘汰。


以上并不是什么小说情节,而是堂而皇之记录在新闻里的消息,也反映出美国面对中国的 5G 优势是多么的紧张,欧洲政府又是如何地有心无力。


美国曾是现代通讯产业的发源地,为什么到了 5G 时代,却变得如此被动?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的话,可以说:今天的美国,缺乏网络基础设备 (Network Infrastructure) 产业。


而个中原因,说来话长,必须从美国的移动产业发展史开始说起。



从第一台真正的手机说起


1973 年 4 月 3 日,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摩托罗拉 (Motorola),一个名叫 Martin Cooper 的工程师,手持一个长方型盒子,向当时美国通信产业超级巨人 AT&T 公司的主管 Joel Engel,发送一个电话信息:


Joel,我是 Martin。我用了一个手机打电话给你,一个真正的手提移动电话。


这台机器是全球的第一台真正的手机,这也是全球第一次“真正的手机通话”——当时欧美国家虽然有移动电话,但全像台式电脑一样笨重(下图左)。10 年后,这台名叫 DynaTAC 的手机(下图右)正式上市,这也是第一代的移动通讯系统——1G 制式的正式登场。


左边的是诺基亚前身 Mobira 在 1984 年推出的“移动电话” Senator,重达 22 磅,而右边的是摩托罗拉在1983 年推出全球第一球“手机” DynaTAC,重量仅 2 磅,可以想像一下当年摩托罗拉有多风光。图片来源:Gadget Hacks


在这时候,欧洲有一家叫做诺基亚 (Nokia) 的小公司。他们最初以伐木和造纸为主,与电信没半点关系。但后来他们的业务愈来愈大,并全面参与移动电话业务。但诺基亚最初推出的产品仍然十分笨重,难与摩托罗拉的 DynaTAC 相提并论,所以发展也不算顺利。1987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台 1G 手机:就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在用的 Cityman 900(下图)。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使用诺基亚 Cityman 900 通话。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这部手机并不算什么破天之作,真正影响深远的是,同在1987年,欧洲移动通信产业迎来变天格局——GSM 正式成为欧洲电信业的新标准,全球电信开始了所谓的 2G 时代。


为什么 GSM 成为标准,移动通信世界变天了?所谓的 1G、2G、3G、4G 和 5G 制式又是什么?我们要先简单讲解一下手机的基本原理:


你准备在北京的家中,想和你出差到深圳的女朋友,说上一晚的情话。当你在拨打电话时或是在发微信时,你的绵绵情话就会变成无线电波,发射给你家北京朝阳区附近的中国移动无线电波基站,再传到机房后经多重处理,再送到女朋友的运营商网络,这时深圳女朋友附近的运营商基站,就会向她的手机发射无射电波,让她接收到你的情话。


是的,你的信息能够被传递,关键在于运营商早就在全国建立了海量的基站和机房,在里面的各种网络基础设备。也由于如此,你的手机的基带芯片、在基站背后的网络基础设备,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才能互相沟通、正常使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而这个“共同语言”,就是所谓的通信制式。


因此,移动通信产业刚刚发展之时,我们都会在运营商买电话,确保这些电话能在运营商网络上正常运作。但最初 1G 时代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并不顺利,原因也就由于制式的问题。


虽然摩托罗拉 DynaTAC 是一台很新式的移动电话,但背后使用的 1G 移动通信制式,仍然是是古老的模拟信号:它只能进行语音通话,无法传达复杂信息,而且欠缺安全性,极容易被截听,也容易受干扰。但最重要的是,1G 移动通信技术繁多。


30 年前的 1G 全球移动通信产业里,有着 NMT、AMPS、Hicap、Mobitex、DataTAC、TACS、ETACS、JTACS、C-450、C-Netz、RTMI、NMT、TMA、Radiocom 2000.....数十种连行业专家都不一定全部能记下来的老旧制式,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制造了巨大难题。


请再想想:一家运营商要让信号能复杂全面、而且要保证信号质量稳定,他们必须花大量金钱购买大量的网络基础设备,动用大量人力,在任何一个有人的位置搭建基站。但网络基础设备一来不便宜,二来这些设备又大又重,要架设单一制式已不容易,要架设多个制式?更不用想。对于手机公司而言,想支持不同制式、在更多运营商之间铺货,也需要更复杂的硬件设计,成本自然更高了。


因此,在 DynaTAC 推出后不久,即 1983 年,欧洲各国决定要统一下一代移动电话标准,并提供更多样的功能。这个计划最后的产物,就是第二代移动网络技术 (2G) 制式,它的名字叫做:GSM。统一的标准使欧洲手机产业的的成本大幅下降,手机售价和话费也随之快速下降,手机快速普及化。


此外,GSM 制式技术采用了最新式的数字信号,不但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而且由于信号经数字化处理,不但所有通话均能被加密,而且也能传送略为复杂的数据,例如语音留言 (Voicemail) 和文字短信息 SMS,未来我们能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也有赖于当年手机开始进入数字化年代。


诺基亚 1011。图片来源:Nokia Collection


诺基亚很快就跟上 GSM 的高速列车,直奔 2G 时代。


根据诺基亚的官方资料,他们在 1989 年就开始向芬兰的运营商提供 GSM 网络设备;1991 年,芬兰总理 Harri Holker 用诺基亚的设备,打出全球第一通 GSM 的电话;1992 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台 GSM 手机,诺基亚 1011(上图)。



迷失在 1G 时代的摩托罗拉


美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美国政府在 1983 年通过反垄断法,把当时最大的电信公司 AT&T 肢解,再于 1996 年推动电信法,开放了电信市场。因此,当时繁荣的美国电信业市场把技术领先的摩托罗拉推举出来,令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电信公司。


摩托罗拉除了会造好的手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网络基础设备生产商之一,曾被誉为“基站之王“。但从1995 年开始,诺基亚借着 2G 手机声势快速扩张,很快就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根据彭博报道,在 1993~1995 年间,摩托罗拉收入增长达 27%,但在 1995~1997 年,收入增长放缓至 5%,而且利润更下跌了 33%。


当时摩托罗拉员工都在抱怨:“六七年前,摩托罗拉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但现在我们却会谈论诺基亚和爱立信如何吃掉摩托罗拉的午餐。


摩托罗拉 StarTAC 是模拟信号手机中经典之作,也是 1G 手机的最后一阕挽歌。图片来源:人民网


没料到当时的摩托罗拉对诺基亚的回应,竟然是在 1996 年推出了经典之作 StarTAC。StarTAC 是史上第一台拆叠手机,其小巧的体积也值得摩托罗拉骄傲。但是,StarTAC 居然是一台 1G 模拟信号手机(注:StarTAC 后来有推出 2G 版本),让不少人感到十分诧异。当时摩托罗拉手机部门主管 Robert Weisshappel 被运营商问及为什么不推 2G 数字手机时,他坚持说:


消费者需要的是一部更好的模拟手机,而不是一部又大又重、技术不成熟的 2G 数字手机。


为什么摩托罗拉对 1G 的模拟网络如此留恋?原因是美国的电信市场繁华又开放,导致大量小型的运营商涌现。他们资金不丰裕,更倾向使用现有的旧技术,倾向铺设好的模拟信号网络。这也使当时美国的电信公司无意铺设新式的 2G 网络,更无意统一通信制式。


不同年代的移动通信制式,注意 CDMA 和 TDMA 为俗称,该制式的正式名称为 cdmaOne 及 D-AMPS


由于美国没有统一制式,大幅增加了摩托罗拉开发 2G 制式技术的难度(上图)。事实上,摩托罗拉很早就开发自家的 2G 技术 (TDMA) ,但由于与 TDMA 运营商关系不佳,他们居然在 1990 年放弃研发多年的技术,改为开发已占美国 50% 市场的 2G 制式—— CDMA。


请记住 CDMA 这个 2G 制式,我们会在后面不断见到这个犹如诅咒般的存在。


无疑,CDMA 是个十分优秀的通信技术,但也是一个先进而复杂的技术,使摩托罗拉开发进度十分缓慢,就连摩托罗拉高层也承认低估了其工作量。但他们在艰难地开发 CDMA 技术的同时,居然野心勃勃地开发多种更超前、但成本更高的“手机网络替代方案”:包括基于对讲机技术的 iDEN,以及连 30 年后的马斯克 (Elon Musk) 也未成功实现的卫星通信计划——铱星计划 (Iridium Phone)


铱星计划在1999 年宣告失败时,花了摩托罗拉 50 亿美元( 2020 物价约 100 亿美元),但仅换来 5.5 万个用户, 2004 年接任摩托罗拉首席执行官的 Ed Zander 也忍不住吐槽说:他对未来电信科技,根本毫无头绪。但更麻烦的是,摩托罗拉在制式上的犹豫不决,最终也拖垮了摩托罗拉的网络基础设备业务。


早有媒体分析指出,摩托罗拉一开始放弃 GSM,使 GSM 网络设备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诺基亚的竞品,结果完全丢失全球的 2G 设备市场。即使在占了美国本土市场 50% 的 CDMA 市场上,摩托罗拉的系统更以宕机而恶名昭彰,逼使运营商最终转投竞争对手结果在 1999~2000 年互联网泡沫爆破后,摩托罗拉在网络基础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已所剩无几,后来只专注于手机设备的生产和研发。



迷失在 2G 技术的朗讯


摩托罗拉虽然不行,但当时其网络基础设备业务在美国的份额,很大程度上被同为美国公司的朗讯所接收。


1996 年的美国电信法,当时使全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 AT&T,不得不把旗下规模巨大的网络基础设备生产部门分拆,成为了朗讯 (Lucent Technologies) 。朗讯刚分拆出来,就遇上了美国电信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使他们旋即成为一头会生金蛋的鹅。


朗讯继承了本来在 AT&T 旗下、分布全美国的小运营商 (Baby Bell) 的一大堆设备订单,不但市场份额远超摩托罗拉,而且也继承了技术力极度强横、曾发明电话和半导体的贝尔实验室 (Bell Lab)。因此,朗讯可以说是当时最知名的网络基础设备公司,他们在 1996 年 4 月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是当时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IPO。


然而,曾经是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备公司的朗讯,在 10 年后的 2006 年,却只能贱价委身法国的阿尔卡特。自此之后,美国失去足够的网络基础设备势力,只能依赖欧洲抗衡中国的 5G 势力。


为什么美国网络基础设备中的明星,最后沦落至如此田地?朗讯死因一定程度上与摩托罗拉相似,也是被各种网络制式拖死,无法适应急剧的通信技术转变。但不同的是,朗讯除了拥有移动网络基础设备业务,还拥有庞大的固网电话和宽带业务,而这三大范畴也要面对急速的数字化转型。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篇文章指出,朗讯继承了 AT&T 老旧的模拟固定电话网络,短时间根本无法引入新式数字固定宽带网络。为了能赶上数字化需求,他们进行了大量高价的收购——包括用 240 亿美元收购了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Ascend。


240 亿美元的收购价,到了今天仍是史上最高金额收购的记录,但也是被载入史册的著名失败案例。


朗讯的研发经费与已申请的专利数。数据整理自 The Rise and Demise of Lucent Technologies


这些收购没有带来太多的效果,反而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爆发后,连续两年录得超过 100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导致朗讯融资出现困难,再加上先前与客户的各种债务纠纷,使他们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朗讯除了陆续把手上能赚钱的部门卖掉,还裁了 8500 个经理和工程师,研发资源也愈来愈紧张(上图),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在固带光纤网络,已经失去竞争能力。


2003 年起各个不同制式的全球市场份额,左轴是占有率,右轴是用户数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互联网泡沫爆发过后,全球移动业务市场快速发展,朗讯开始专注于以 CDMA 为主的美国 2G 制式的网络设备,并放弃大部分的 GSM 投资,他们的高管在海外多次提出,GSM 的发展已到尽头,CDMA 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 GSM 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上图),也严重限制了朗讯发展。


2003 年,朗讯的重要客户 Cingular(即今天的 AT&T)宣布改用 GSM 为核心,布署全新的 3G 网络:W-CDMA。朗讯为了留住这个重要客户,不得不赶紧开发 GSM 相关技术,但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2005 年,朗讯承认当前移动收入均来自 CDMA 技术,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的增长空间。2006 年,朗讯与法国阿尔卡特合并,美国网络基础设备的最后一个桥头堡,正式失陷。


有的文章看来,为什么美国会在 5G 大战中失利的分析,在此似乎就可以划上句号,但实情并非如此。



迷失在 3G 专利里的高通


我们刚才提到摩托罗拉和朗讯没落的历史里,不断出现诅咒一般的名词:CDMA——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可以抗衡欧洲 GSM 技术的美国 2G 通信制式,却成为拖垮美国网络基础设备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85 年,7 个美国通信工程师,以“Quality Communications”为目标,成立高通 (Qualcomm) 公司。他们研发出的cdmaOne(后面全部简称 CDMA),其网络容量是 TDMA 的 3 倍、GSM 的两倍以上。但即使 CDMA 质量如此优秀,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高通在推广相关技术时不太顺利。在 1990 年开始甚至要集资续命,并在 1998 年裁员 700 人。


鼎鼎大名、但又恶名昭彰的高通专利墙。

图片来源:Telecom TV


个中原因,又是因为美国缺乏统一移动通信制式,使高通难以推广 CDMA。以摩托罗拉为例,他们最初就有自家 TDMA 的 2G 制式,根本看不起高通。他们的高层甚至认为,到底选择哪一个技术,对自己来说差别不大。


因此,高通当时就只能自己把 CDMA 相关专利都申请下来,直到他们几乎垄断了 CDMA 所有相关技术。在 1993 年后,随着CMDA的份额不断扩张,摩托罗拉才注意到 CDMA 的价值。但他们已无法绕过高通的专利,只能向高通买芯片,但高通芯片高昂的报价,让他们望而却步,最终只能回去继续研发,也拖垮了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对高通来说是竞争对手,在商言商,高通并没有错。但高通垄断了绝大部分相关专利,直接使 CDMA 无法普及。CDMA 制式即使在大本营美国,也被 GSM 瓜分了一半的市场(2006 年数据)。在全球市场上,高通曾力争快速冒起的中国市场,但据消息指出,由于相关专利过于集中在高通,其高专利费政策带来更高的成本,也使 CDMA 制式市场在中国的市占率远远低于 GSM。


CDMA 一直无法普及,间接使押注在 CDMA 上的两大美国网络基础设备生产商,也受到牵连而一蹶不振。


美国主导的 CDMA,本来还有一机会能在全球普及。最初全球制定 3G 制式时,为达到带宽需要,欧洲电信业不得不使用更先进的 CDMA 技术。虽然他们改用涉及最低程度高通专利的的 WCDMA 技术(高通声称拥有 38% 的相关专利),但高通拒绝授权,使谈判陷入僵局


最后高通让步,3G 划分为欧洲主导的 WCDMA、高通主导的 CDMA2000、以及在中国使用的 TD-SCDMA,这三个不同的制式,也无法摆脱高通 CDMA 技术的操控。


也由于如此,高通在 3G 时代始终通过徵收高昂专利费,持续惹来巨大争议。多年来,高通一直被视为一家“没有人喜爱的公司”,本来十分强大的 CDMA 技术,也成为电信产业的眼中钉。结果在 2005 年,业界在商讨 4G 制式时,整个产业联合排斥高通原来基于 CDMA 的 4G 方案 (UMB),建构了今天 4G 时代采用的 LTE 制式,并把大部分 CDMA 相关的专利,踢出未来的 4G 标准之外。


所以,高通虽然仍可以被誉为西方世界最强大的通信技术公司,但当他们失去了 CDMA 这个护城河,高通已经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就能操控移动通信制式的方向,也不能在未来的 5G 制式上压制新兴的中国势力。



迷失在金钱里的电信产业


针对美国当下为什么在 5G 上落后,坊间不少分析不仅忽略了高通的存在,而且还忽略了一点:高通为何不发展网络基础设备业务。


高通最初是有手机和网络基础设备事业的,但高通在 1999 年就把手机业务卖给了京瓷、再把网络基础设备业务卖给了爱立信,然后专心赚取专利费和手机芯片业务。为什么高通宁愿选择背上“专利蟑螂”的恶名,也要选择通过专利费赚钱?为什么就不能像诺基亚或摩托罗拉一样,卖手机和卖网络基础设备?


要知道美国的科技产业本来就十分强大,即使摩托罗拉或朗讯倒下了,要重新建立、甚至重新弯道超车,绝非不可能。美国网络基础设备衰弱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高通或摩托罗拉原有企业纷纷放弃制造业务、专攻技术,Google 或苹果等新兴巨头也从来不考虑接手。


高科技制造业向来都是辛苦钱,企业除了要研发技术之外,还要冒着巨大风险投入大量生产成本,更要设置厂房、招聘大量工程师和熟手劳工,极度消耗企业资源之余,回报率又不算高。何况近年欧美高科技制造业大量外流,也造成人才严重流失。早前虎嗅就提过,苹果不愿把供应链回流美国,就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工程师,他们也曾因为工程师不足,不得不再三回聘已经离职的老员工 。


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与网络基础设备业务对比,

数据整埋自诺基亚


而企业要赚网络基础设备的钱,就更为困难。以全盛时期的诺基亚为例,在2004 年,手机部门营收最多是网络基础设备的 3 倍,运营利润是网络基设备的 4 倍。原因是什么?网络基础设备业务除了要生产硬件,还要持续提供大量相关服务,比起生产手机或是电子元件,更为吃力不讨好。


有业界人士指出,以现场支持服务 (Onsite Tech Support) 为例,工程师数量不足的欧美地区,爱立信 (Ericsson) 必须提早几个工作日预约,最后才能派上 1  2 个工程师协助,还不一定能立即完成,此时运营商已经接到大量投诉,损失了好几千万的营业额以及商誉。但拥有大量工程师的中国公司,运营商只需要提前一天预约,隔天便可以看到超过 5 个工程师团队来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移动通信产业本来就是一条很巨大的食物链,成份相当复杂,自智能手机出现后,整个移动产业链更出现大洗牌。从上图可见,下游互联网(Google)和手机终端产业(苹果)都在轻松吃肉,而上游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和网络基础设备产业(诺基亚)只能辛苦地啃骨头。


以诺基亚为例,他们在手机助力下,在 2010 年曾登上全球财富 500 (Fortune 500 Global) 的 85 位,但后来只剩下网络基础设备事业后,掉到 466 位的边缘位置。可是苹果在智能手机业务的推动下,从榜外一直急升至现在的 11 位。而高通尽管也无法进入全球财富 500 强,但他在 1999 年剥离网络基础设备产业,专注 CDMA 专利后,也从全美财富 440 名,一直爬升至 2016 年最高的 110 名


因此在今年 2 月,曾有消息称美国政府希望企业能收购爱立信或诺基亚,来抗衡中国 5G 势力,但思科 (Cisco) 首席执行官 Chuck Robbins 却直接拒绝了,他回应说:网络基础设备这种低利润的业务,并不适合思科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移动通信巨头高通,宁愿选择收高通税而放弃网络基础设备业务?为什么对垂直行业拥有强大控制欲的苹果,从来不考虑开拓网络基础设备?为什么思科又不打算接下诺基亚的网络基础设备业务?就是因为大家都只想吃肉,不想啃骨头。这些下游企业纷纷在中下游掌控手机产业,根本没有人在乎赚不到大钱的网络基础设备业务。



迷失在 5G 里的美国


说到这里,好像美国与美国公司全在战略形势上判断错了。


其实没错,上面说了那么多,但任何公司都想在 21 世纪称霸移动通信产业,造手机系统的要看 Google 脸色,造手机的乞求高通拿芯片,美国哪里像是在移动通信大战中失利?要知道本来就没太多欧美公司想参与网络基础设备业务。中国公司反过来人弃我取,近年在网络基础设备发力,并在 4G 产业里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为什么美国要等到近年才大费周章,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中国在全球 5G 的网络基础设备上扩张势力?


问题是 5G 的愿景,与以往完全不同。由 1G 时代开始,整个移动通信面向的场景是手机以及相关的移动设备为主,影响范围多属消费电子终端,而这正是美国技术一直领先的范畴,其他国家无法脱离美国技术的掌控。但 5G 网络却会通过物联网方式,覆盖我们任何一方面,智慧城市 (Smart Cities) 需要 5G 来连系,而全新的工业化 4.0 概念,也需要通过 5G 来实现。


5G 的应用场景。图片来源:Jupiter


简言之,5G 不再单单是移动通信网络,而是整个国家和城市的命脉所在(上图),而且这个命脉也不再由美国技术牢牢控制住的手机和移动终端所掌控,现在以美国高科技制造业环境而言,美国业界也无法赶上。正由于如此,特朗普听到约翰逊的回覆,才无法自已,怒摔电话。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在这次移动通信大战中胜出,情况恰好相反,游戏才刚刚开始。中国在 5G 的战场上仅仅是领先,完全无法与 20 年前欧美国家垄断通信产业的情况相比。


首先,美国正在极力施压,让其他国家不要让中国参与 5G 建设。而且,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等国,仍然禁止中国供应商参与该国的 5G 网络建设,部分国家即使容许中国参与,也仅仅让中国参与部分非核心的项目。


其次,中国不但还未能成功垄断 5G 产业,也根本不应该尝试垄断 5G 产业。由于 5G 将会控制国家命脉,中国不想被别人控制命脉,也不应该尝试控制他国的命脉,因为中国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通过控制别国,制造不必要的敌人。况且 5G 市场太过巨大,中国单靠一国之力,根本不可能把大饼画出来,也不可能把大饼通通吃掉,只有互相合作,才能一起发展、一起分享成果。


在引领5G发展的路上,中国公司与产业战略制订者,不要忘了吸取先前美国的相关教训。


最后,附上一张虎嗅制作的图表,供大家一览过去将近 40 年,全球通讯产业如何从 1G 走到现在。



本文由虎嗅授权转载,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全球物联网观察转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成功的投资需要最前沿的资讯!
已有320+会员加入!就等你来!


大家都在看

刚刚宣布!孟晚舟未能获释
5年5000亿!腾讯阿里角逐新赛道!
传抖音要造AI芯片?官方回应来了......
名单来了!工信部公示130个物联网项目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5:14:55
芯光公益│六一,一起帮孩子们实现心愿呀! http://gsi24.com/a/747.html
6.1
儿童节


六一,是属于每位孩子的节日。对于无法与家人相伴的留守儿童,一份远方的关怀或微小的帮助,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到爱,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芯光公益邀请各位半导体伙伴们参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下设的一对一结伴计划,您可以挑选任一项目参与其中。(一对一结伴计划:为1位儿童资助为期1年的助学金,详见以下项目介绍


项目一:援梦行动一对一帮扶

1500元精准帮扶一名贫困儿童平安快乐成长,扫码查阅更多项目详情。
捐赠方式:点击项目详情页最下方“我要资助”,查看受助儿童明细,即可进行1对1捐赠↓↓


项目发起方简介

缘梦基金源起于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2015年5月25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成立,旨在救助《等着我》节目困难寻亲者,帮被拐孩子回家,助力离散家庭早日团圆,精准扶贫贫困学生上学,让孩子们快乐平安成长。基金成立以来共募集善款2000余万元,帮助全国19个省14个民族300多个困难家庭实现团圆,帮助百余名学生上学,累计资助金额1300余万元。

资助对象

主要资助四川省甘孜州藏区学生上学,为藏区孩子们提供温暖包,让他们在暖冬中用心学习,同时为孩子们提供平安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防拐、防性侵、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意识。

援梦预算

资助标准为1500元/人,资助周期为一年,其中800元为学生一年的助学金,400元用于为学生购买棉服、棉鞋、手套等物品,100元用于对学生进行防拐、防性侵等安全知识讲座和书籍购买,125元用于材料收集、宣传物品及志愿者补助等,剩余75元用于公募机构工作经费。


项目二:小爱也温暖1对1助学
2200元为大山里的留守孩子提供一年学习生活补助和心理辅导,扫码查阅更多项目详情。
捐赠方式:点击项目详情页最下方“我要资助”,查看受助儿童明细,即可进行1对1捐赠↓↓


项目发起方简介

小爱也温暖公益基金(简称:CLCF)隶属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是中国首家儿童慈善启蒙公益基金,中国首家儿童心灵慰藉公益基金。由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毛毛虫等十七位媒体人、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致力于让城里的孩子亲身参与爱、分享爱;同时,为留守儿童带来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温暖。中华儿慈会小爱也温暖基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近七年以来,小爱奔走在关爱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路上,点滴足迹遍布贫困山区,行走15个省市,行程超20万公里,小爱温暖了4万多留守儿童,超10万人次直接受益。

项目执行计划

本项目自2018年12月上线以来,已经为3000余名留守儿童实现了书包文具、玩具、书籍、生活用品、体育用品、棉服等心愿。

1、各地执行机构(地方妇联、团委、学校、社工组织)前期走访学校征集心愿,核实家庭情况与信息。

2、孩子心愿的物资将发送到学校,由各地执行机构发放至受助孩子手中,部分资金类的心愿需受助孩子在实际监护人的陪同下领取。

3、执行反馈。发放执行后,向捐赠人一对一反馈孩子接收现场的图片(视频),孩子的感谢信(画、卡)。


心愿费用预算

心愿内容及价格明细:心愿本身价格含采购费用;因孩子们地处山区,物流成本较高,礼品包装成本也包含其中。

例:孩子的心愿是一套200元的工具书(含物资采购与包装、物流费用),则筹款预算为(200+30)*105%=242元。


项目三:拾穗行动一对一结对

捐助2860元,一对一结对资助一名单亲失依孩子,扫码查阅更多项目详情。

捐赠方式:点击项目详情页最下方“我要资助”,查看受助儿童明细,即可进行1对1捐赠↓↓


关于拾穗行动

拾穗行动项目是由邓飞团队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2015年12月31日正式上线,提倡一个家庭一年捐助2860元对接乡村一名单亲失依孩子,持续帮扶改善其生活状况,直至高中毕业。

【项目使命】关切、找到和支持每一个乡村单亲失依孩子,努力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保障他们良好成长。

【项目愿景】每一个乡村单亲失依孩子,获得爱、温暖与希望,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资助对象】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乡村单亲失依儿童(父母一方过世,一方由于弃养、服刑、重病等原因无法继续抚养孩子)。

【获取项目反馈】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结对捐助一名单亲失依孩子,项目执行组将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更新资助进展以及学生的异动情况。

资助金额说明

每年资助金额为2860元,其中包括:(1)200元/月生活补贴(一年12个月);(2)200元新年红包(一年一次);(3)260元项目管理费用(项目总筹款的9.09%,包括公募机构管理费与督导费与项目执行经费,说明如下)。

关于管理费用:(1)公募机构管理费与督导费:2.09%用于基金会对接管理老师的经费与快递、行政费等;(2)项目执行经费:7%作为项目执行经费用,确保项目可稳定实施。包括:项目全职工作人员经费、受助人档案建设费、项目执行产生的差旅、物料、宣传运营经费、快递费等。  


  (若无一次性捐赠较大金额的意向,也可前往腾讯公益乐捐-搜索拾穗行动页面进行小额捐赠,感谢您的爱心!)    


关于芯光公益

芯光公益是由芯师爷承载的教育慈善平台,秉承为芯片半导体行业读者提供有关教育公益的内容和活动,同时也为教育公益项目寻找爱心同路人。加入我们一起来倡导公益,实行公益。如果您有公益咨询发布或者想要接触公益项目活动,欢迎联系我们!

微信号:xsycs99
邮箱:wing.zeng@gsi24.com
欢迎扫码联系


往期芯光公益活动回顾:

01、六一 | 鸿基金公益学院周口行
02、芯动一夏 | “去远方”出行守护者招募
03、最美“芯”愿,短期乡村支教等你来参与!
04、真爱梦想带领青年深入教育一线,10年深耕为教育者赋能
05、科技咖们,邀你一起上车去助学!
06、谁是你跨入半导体行业的领路人?
07、“科技+公益”,邀您参与芯光捐赠活动!
08、抗击疫情,芯光公益在行动,欢迎加入!
09、测温仪和防疫物资,孩子们也需要!
10、抗疫支援,半导体人都在行动!
11、接力忆芯,邀您参与抗疫爱心传递!
12、疫情之下,科技向善从0到1
13、浅谈半导体企业的ESG与社会责任感
14、特斯拉的另一面
]]>
2020-09-03 15:14:57
“新基建”的真相 http://gsi24.com/a/748.html

(点击立即加入VIP!每日畅读最新鲜行业资讯!)

所谓“新基建”,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能源网和交通网的东西,我不懂,不做评论。


我重点说一下剩下的四个领域,也就是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这些都是信息网的范畴。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我们之前常说的大物云移、5IABCDE那些东西。


这四个领域,更符合“新基建”的属性,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和中国目前紧迫的经济转型任务密切相关。


我们一个个来看。首先是5G。


(了解“半导体”资讯→点击加入【VIP群】


     Part 1:5G     




一直以来,我都在呼吁大家理性客观地看待5G的发展。


没错,如果只从技术指标来看,5G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通信技术标准,也是近现代通信技术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晶。


但是,在基础理论未获得突破的情况下,5G的性能指标并不是全面提升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是一种性能平衡的产物,并不完美。


5G当前的缺点,就是覆盖、功耗,还有投资。


它没有能力彻底取代现有的通信技术。换句话说,它是现有通信技术的一个补充,将和其它通信技术长期共存。


我们暂且不说蓝牙、Wi-Fi、NFC这些短距离通信技术,就长距离蜂窝通信来说,5G目前也做不到完全取代2/3/4G。


虽然5G名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它应该是“第三代”。


1G根本就是一个试验品,不足以称为一代。2G才是真正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了移动通话和短信需求。


3G开创了移动上网的先河,实现了通信内容的本质变化(从TDM语音到分组报文)。但是3G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很快就上马了4G,相当于给3G打了一个补丁。


所以说,3G+4G,算是真正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5G,从技术上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在给3G/4G打补丁,并没有革命性升级,并不足以称为一代。但是,从网络性质来说,5G的连接对象,从人变成了物,它70%以上的服务场景,是物联网场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它被定性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又是当之无愧的。


我个人认为,5G的命运,不会像1G那么差,但很可能像3G一样,是一次摸索试探,是一次敲门。


太长远我不敢说,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年,LTE将成为第二个2G,长期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必不可少的基础打底网络,LTE肩负满足人类移动通信基本需求的使命。


基于LTE、由LTE改造而来的Cat.1、NB-IoT、eMTC,将是低功耗、广覆盖、中小微带宽需求物联网场景的主力(eMTC在国内应该会很难,但是国外难说)。LoRa这样的私有技术,视国家政策变化,将可能成为企业的第二选项。


大带宽、低时延的物联网场景,例如车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才是5G的用武之地。这样的场景,需要漫长的时间孵化和成长。5G还要面临Wi-Fi 6等技术的竞争。


物联网场景对5G的需求没有想象中强烈,移动互联网场景也是如此。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5G毕竟相比4G有速率提升,少部分用户会先行使用,但短期内不可能掀起大规模换机潮。普通用户没有更换5G手机的迫切需求,大部分都是正常手机老旧淘汰才会更换。现在手机普遍性能过剩,使用寿命也比以前更长,淘汰换机会更慢。


目前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并不能说明问题。很多用户是4G手机用5G套餐,比如我。

(数据截止2020年4月底)


截止2019年年底,国内4G用户总数共有12.8亿户。我预测,按运营商现在的套路,估计1-2年后,5G套餐用户数会超过4G套餐用户数。但5G真实用户数要超过4G,起码还要3-5年。


对于运营商来说,面对5G也是心情复杂。我相信运营商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大力建设5G的。本来就经营困难,业绩进入拐点,营收大幅下降,还要花钱去建设5G,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运营商的企业性质又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这个任务,为宏观大局做出牺牲。


根据最新数据,国内5G基站已经超过24万个。但事实上,大部分5G基站都是室外宏站,在现有2/3/4G站址上加挂5G AAU天线而已,新建难度并不是特别大。


最下面的是加挂的5G AAU有源天线


这几个月,运营商又砸了几千亿,主要是5G SA独立组网核心网的建设,还有承载网改造的钱。想必运营商也是比较肉疼的。


后续,5G开始做室内深度覆盖,买设备加做优化,这个投资更加恐怖。


5G并不是没有用,也不是不该建。而是说,5G的建设方式,应该是打造样板标杆,引导行业用户需求,按需建设。如果盲目建设,以现有的资源,很可能造成“有需求的地方没网络,有网络的地方没需求”这么一个尴尬的结果。


5G是物联网的代表,而不是物联网的全部。数字经济离不开的不是5G,而是物联网。


不久前,工信部25号文件对蜂窝物联网发展方向的指引,非常及时。我们不能盲目追捧5G,不能独宠5G。整个物联网技术格局需要认真规划。每一项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物尽其用、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才是王道。




     Part 2: 大数据中心    




再来说说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就是DC(Data Center)。注意了,大数据中心不是大数据的中心,而是大的数据中心。它和大数据有关系,但不是专门为大数据技术建设的。


不管是数字经济还是数字社会,移动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但凡和数字(digital)打交道,核心能力就是连接和计算。你在信息技术领域做的任何事情,都绕不开它们俩。


刚才说的5G和物联网,都是连接技术。连接什么呢?连接终端和云?不对,连接需求和算力。所有应用的产生都源于需求,所有应用的实现都基于算力。连接只是算力的一个工具。


数据中心,都是算力中心。它里面的硬件软件,包括CPU(芯片)、内存、硬盘、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都是算力资源。


建设数据中心,其实就是建设算力中心。这个东西就像发电站一样,通过5G、光纤等通信网络,源源不断地将算力输送到需求端。大数据中心,其实就是核电站,它有庞大的算力,可以给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


数据中心


其实我一直觉得,新基建战略中的“大数据中心”应该删掉这个“大”字。现在单点算力越来越强大,边缘计算也在快速发展,算力可以变得更灵活,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大”。


算力下沉,到终端侧,到手机里,到路由器里,到基站里,在基站建一个边缘计算中心,一个“小数据中心”,可以满足低时延等特殊场景需求,也是新基建的一个好方向。


数据中心,是服务于企业上云的。企业拥抱云计算,就会需要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同样也服务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条线。


云计算将算力资源集中化,进行灵活分配,提升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大数据在我看来,属于云计算。云计算的庞大计算能力和通信技术(例如5G)的庞大连接能力,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人们得以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获得数据红利。大数据本身庞大的体量,加上云计算的能力,又给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提供了学习样本和学习效率保证,刺激人工智能的发展。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部都是术。它们是工具,它们的目的,是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场景中给传统产业赋能,帮助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扯远了,我们回到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首先,是寿命问题。


数据中心就是一台大电脑。电脑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硬件。


内存和硬盘主要是看容量,技术规格升级并不是特别快。但CPU处理器不同,这个东西就是个芯片,之前一直都按半导体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更新换代非常快。就算现在速率慢下来了,但也还是在不断升级,频率越来越高,核心数越来越多,能耗越来越低。我们买电脑买手机,会发现,今年还是最主流的配置,到了明年就落伍了,几年之后,就只能当废铁。


那么,数据中心会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呢?传统基建里面的铁路公路机场,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寿命,这个投入回报是源源不断的。那数据中心,一次性投入下去,可以用多少年呢?


如果明年花同样的钱,建设的数据中心算力是今年的1.3~1.5倍,那么,我们今年建?还是明年建?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详细规划和计算的。盲目上马建设,烧了几年电,最后变成废铁,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第二个问题,谁来建?


是运营商来建?还是华为、阿里、腾讯来建?


数据中心既像核电站,也像银行。企业关键的数据,都在数据中心。按理来说,数据放在自己手里最安全,但是,如果企业自己没有能力,那还是需要找一个信任的对象。一方面道德上值得信任,另一方面能力上值得信任(技术要足够强)。


云计算方面,全球最强的是亚马逊AWS,然后是微软和谷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国内份额最大的是阿里云,占了差不多半壁江山,电信云、腾讯云是第二梯队,华为云这几年发力,增速也很快。


云计算这个东西,想要做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平台软件都有开源的,改改就能用。但是,凡是想要做好的,最终都选择了自研的道路,包括AWS,还有阿里的飞天。这些巨头砸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进行自研,才有了现在的市场份额。所以,一般的企业,根本不可能现在再入局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


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阿里、腾讯、华为这样的私企民企做云。云和5G完全不一样,5G是移动通信网络,讲究规模效应,投资过于巨大,民企私企现阶段很难切入。但云还是可以的,量力而行,自然生长。目前的市场也验证了这一点。


数据中心的投资完全可以社会化,因为它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有回报率。


第三个问题,能耗。


和刚才5G一样,数据中心也是一个电老虎。虽然现在云计算都是基于虚拟化和容器技术,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弹性伸缩,动态调整性能,但不管怎么调,它总归是有能耗的。


降低能耗,一方面寄希望于芯片工艺、AI控能等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将数据中心建在能源价格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或者纬度较高的北方寒冷地区。环境温度每低1℃,一个数据中心的空调电费一年下来,都能节省几百甚至上千万。


为了节能,甚至有厂商将数据中心建设在海底。


所以说,数据中心也不是可以随便想建就建的。选址、技术方案,都需要提前考虑清楚。



     Part 3:人工智能     




第三个要说的新基建领域,是人工智能。


作为最受关注的科技,AI人工智能实在是太火了。然而,越火的概念,泡沫越多。前几年人工智能更火,现在热度已经有所消退。上周还看到新闻,第一波人工智能独角兽,已经开始倒闭了。这其实是好事,回归理性,才能让一个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新基建这么多领域里面,人工智能其实是最“虚”的一个。5G有基站,数据中心有机房,人工智能的很多东西,你根本看不见。所以说这种东西特别好忽悠,怎么吹都行。而真正做实际投入的团队和企业,反而容易被淹没和忽视,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创业难度更大。


人工智能的几个关键要素,算力、算法、数据。


算力就是芯片,这几天华为事件再次升级,全国上下又讨论了一圈芯片自研的困境,大家都成专家了,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算法这块,也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投入的,还需要根据场景进行不断优化,没有耐心和资源支持是搞不定的。


数据呢,我觉得隐私和伦理是最关键的问题。中国算是这方面环境最宽松的了,到底是优势,还是隐患,我也说不清,大家自己掂量吧。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挤掉泡沫,如何鼓励和保护创新,如何建立健全的法制环境,是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点。


仔细想来,我觉得人工智能就不像一个基础设施,这是一个生态,更多是人才培养,还有平台支撑和环境维护。



     Part 4:工业互联网     




最后一个,工业互联网。


我再次呼吁,工业互联网还是改名产业互联网吧。工业互联网的叫法,实在不利于它的长远发展和普及。大部分老百姓都以为工业互联网是工业领域的事情。实际上,它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产业互联网的叫法,明显更为准确。


从本质来说,前面我们所说的5G、云计算、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都是为产业互联网服务的。


产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来说,重点在软件而非硬件。我说的软件,是人和管理。


以工业为例,工业(产业)互联网,是要基于现有的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和生产模式,通过引入连接技术和计算技术,进行整个生产系统的重构。


买硬件设备,买软件功能,买平台服务,都是一次性资金投入,如果真的能带来效率提升,买了就买了,反正回报大于产出。


最大的问题是,IT/CT/OT系统替代了人,关键岗位是否有能力驱动这些技术?自己的流程制度设计,能不能发挥数字化的效力?


另外,上游供应链,还有下游经销商,系统是否也进行了升级?能否和自己进行平滑对接?如果不能做到一步到位,那么又该怎样进行阶段性升级?步子迈得太大,不行,迈得太小,也不行。这是很多企业拥抱信息化数字化将要面临的问题。


产业互联网涉及百行千业,它在每个行业落地都有一大堆的问题。万里长征,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来还有的是艰难险阻。


     结 语     




好了,四大领域,都说完了。意犹未尽,好多想说没说完,也有一些话想来想去不敢说。


很多人觉得,花钱容易,赚钱难。其实,对于新基建这样的投资来说,花钱一点都不容易。钱从哪里来,该怎么花,花在哪里才有用,花在哪里回报最大、最快,都是需要上层反复思考和掂量的。


这一波投资下去,短期的受益者肯定是设备商和服务商,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够产生长期收益,真正驱动技术创新,吸引人才流入,推动产业链升级,并最终帮助我们国家实现数字经济转型。


这次机会如果错过,下一次真的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了。



—— 全文完 ——



成功的投资需要最前沿的资讯!
已有320+会员加入!就等你来!


大家都在看

中国移动NB-IoT大集采,这家企业为单一供应商!

华为天才少年薪酬=普通工薪族xx倍

孟晚舟将来可能成为英雄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5:14:59
乘“云”而上,助力新基建加速奔跑! http://gsi24.com/a/749.html


(点击立即加入VIP!畅享最新鲜行业资讯)


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底是什么呢?今天VIP小助手为大家整理播报!





5月26日,腾讯对外宣布,未来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其中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等有望成为投资重点;此前阿里也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对其云基础设施投资2000亿元人民币,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这也说明云服务作为重点方向,将会在未来加速新基建的发展。


中科曙光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宋怀明曾表示,云服务、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灵魂。






观看视频了解新基建!

了解更多新基建行业报告→  点击加入VIP群!


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的核心就是利用以虚拟化为代表的技术进行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弹性扩展。按产业结构可以分为3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按服务对象也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


我国公有云市场高速增长,预计每年增长30%以上。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年)》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962.8亿元,增速39.2%,预计到2022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

上图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专有云是由第三方云服务厂商提供IT基础设施硬件资源和运维管理服务,并且所有计算资源仅供所服务的企业独享的一种云服务。从形式上看更类似公有云,但兼具私有云的部分特征。专有云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6.7%。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有云行业发展洞察》报告预测数据显示,2018- 2023年的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6.7%,至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9.4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了解更多云计算相关资料,点击加入VIP群!)


云计算产业链





1、上游主要厂商

上游企业提供底层硬件设备及基础设施。

光芯片:IQE、三菱电机、联亚等;

光模块: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AAOI、FIT等;

服务器:浪潮、联想、华为、新华三等; 

交换机:思科、华为、HPE、Arista、新华三、锐捷网络等;


2、中游主要厂商

中游企业提供软件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相关服务,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

IaaS:亚马逊 、微软、阿里、腾讯等;

PaaS:亚马逊 、Salesforce、红帽、IBM等;

SaaS:Salesforce、Adobe、Slack、金蝶等;

IDC:万国数据、DLR、数据港、光环新网、世纪互联等。


3、下游客户

包括企业及个人用户,其中企业用户仍以互联网厂商为主。

(以上图片来源:民生证券)


了解更多产业链相关资讯→点击加入VIP!


云计算相关概念股





1、紫光股份

聚焦IT服务领域,着力打造“云—网—端”产业链,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处理等行业应用全面深入。


2、浪潮信息

全球领先的云服务商,致力于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覆盖IaaS、PaaS、DaaS、政府应用、企业应用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3、中科曙光

亚洲第一大高性能计算机厂商,通过布局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业务,以实现覆盖中国的百城百行云数据网络。


4、宝信软件

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5、数据港

中国规模领先的定制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率先在国内推行数据中心定制化业务模式。

6、光环新网

成立于1999年,国内专业的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7、中际旭创

集光通信器件设计研发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于一身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了解更多股票行情走势→点击加入VIP!

*资讯来源:腾讯自选股、镁客网、国泰君安证券、新时代证券、民生证券、电子工程世界及网络整理(以上行情走势月K图时间截至5月29日14点),资讯仅供各位交流学习,不作为投资建议。



行业资讯风向标,扫码立即加入VIP!




为什么要加入VIP群?

1、价值399元每小时最新鲜资讯播报:加入半导体信息服务VIP群,将会获取芯师爷每小时播报最新鲜行业资讯,包括:半导体行业最新动态、上市企业的最新消息、重大事件等;

2、价值299元独到见解的专家团队:微信群专家交流互动,芯师爷专家团队实时在线答疑解惑;

3、价值199元紧跟市场走势的互动沙龙: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互动沙龙,分享行业最新观察机会。

4、价值199元精英化社交圈:社群成员之间进行互动沟通、观点分享。

5、价值1000元专属资料礼包:内含300+份资料,打造专属核心资料库。


总价值超2000元!现只需365元!

每日30+行业快讯播报

群友互动交流

股票行情探讨

每月更新专属资料库


已有320+群友加入,点击“阅读原文”,等你入群!

]]>
2020-09-03 15:15:04
物联网芯片添猛将!刚刚这两大企业联手了…… http://gsi24.com/a/750.html

(点击直通VIP!等你解锁会员权益!)

 

4月30日,中科蓝讯与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半导体达成合作,双方将基于平头哥的玄铁系列处理器及AI算法共同研发物联网芯片,用于无线蓝牙耳机、蓝牙音箱等产品。据了解,双方目前已启动研发一款智能语音芯片,预计明年出货量超3000万套


(图片来源:阿里云)

 

TWS市场持续火热,产业链发力


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16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为 918 万部,2017年至2019年出货量分别为 2000 万、 4600 万、1.29 亿部。2016年至今,TWS耳机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20%。可见,随着性能不断改善,TWS 耳机更加为用户所认可,出货量不断加速,呈现爆发式增长。


(图片来源:科创之道)

 

随着TWS蓝牙耳机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对这种神奇的耳机产品越来越认可,耳机品牌产品销量也得到了持续的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TWS耳机产业链飞速前进。

 

同时,TWS耳机市场未来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产品必须快速迭代升级,而这主要取决于底层芯片技术。目前在主控芯片市场,海内外各大芯片原厂百花齐放,竞争已经被推向了白热化。作为代表企业,中科蓝讯自研的SoC芯片应用于高性能耳机、音箱、智能家电等领域,累计出货量超过6亿颗,在国内蓝牙芯片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

 

近日,中科蓝讯巨资打造的全新一代“讯龙”系列芯片首度亮相,主要定位为TWS顶配芯片系列。这次中科蓝讯密集推出多维度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端客户群体的全方位需求,同时展现其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已经具有可观的技术及研发实力。


(图片来源:中科蓝讯微信公众号) 


“讯龙”系列芯片使用自主研发的RISC-V 处理器,支持DSP指令集,保证低功耗以及超强运算能力,目前测试芯片功耗低至5mA,关机功耗低至2uA。支持前馈FF,后馈FB,混合降噪hybrid等三种模式。能提供30dB降噪深度。BT8892A 内置三路MIC信号放大器与高性能 Delta-Sigma ADC。为客户提供灵活多变的降噪结构选择。


(图片来源:中科蓝讯微信公众号) 


平头哥玄铁+AI加持,深耕IoT


2018年9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一家半导体公司“平头哥”,该公司整合了阿里达摩院下半导体部门和收购的中天微电子。2019年7月,平头哥发布公司成立后第一个成果基于RISC-V的处理器IP核玄铁910。

 

玄铁910支持16核,单核性能达到7.1 Coremark/MHz,主频达到2.5GHz,比目前业界最好的RISC-V处理器性能高40%以上。玄铁910实现性能的突破得益于两大技术创新:采用3发射8执行的复杂乱序执行架构,是业界首个实现每周期2条内存访问的RISC-V处理器;基于RISC-V扩展了50余条指令,系统性增强了RISC-V的计算、存储和多核等方面能力。

 

在AI方面,阿里也是全面布局,涵盖语音智能、语言技术、机器视觉、决策智能等方向,建成了完善的机器智能算法体系,不仅囊括语音、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无人驾驶等技术应用领域,还不断深化AI基础设施建设,重金投入研发AI芯片、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并建成了单日数据处理量突破600PB的超大计算平台。AI 技术是达摩院目前重金押注的技术领域之一。

 

阿里在IoT方面也早有布局,此次与中科蓝讯联手将再深耕IoT领域,加速IoT发展落地。

 

市场变化迅速,推进生态建设


中科蓝讯创始人兼CEO刘助展认为,无线蓝牙耳机将最终进化成独立智能终端,语音功能是其“智能升级”的重要一步。为此,中科蓝讯引进平头哥玄铁系列处理器,依托平头哥智能语音平台开发新一代智能语音芯片。


芯片研发是个长周期、高投入的过程,在AIoT时代,我们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完成芯片设计。”刘助展表示,平头哥通过开放IP核、开放芯片设计平台以及提供定制化AI算法方案的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芯片设计能力,大大降低了芯片设计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投入


(图片来源:新京报)


平头哥致力于成为AIoT时代的芯片基础设施提供者,帮助芯片设计企业降低芯片设计门槛,让中小企业快速实现产品化。今后,平头哥还将与中科蓝讯共同推进以玄铁处理器为核心的AIoT生态建设。



 

立即加入“半导体信息服务VIP群”!

畅享最新鲜行业动态!



大家都在看

赛普拉斯推新方案,IoT领导地位再加固!

美国将升级出口限制!华为准备好了吗?

两部门推进IPv6改造,这些企业将受益!

三年扭亏为盈!又一家芯片企业冲刺科创板!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7:00:12
疫情之后,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http://gsi24.com/a/751.html

(点击直通VIP!等你解锁会员权益!)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4月28日在央视财经《战“疫”后新机遇》系列直播中,分享了主题为《疫情之后,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哪里》的演讲,进行了精辟分析。本文由芯师爷根据魏少军教授演讲整理。


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企业自3月起已陆续完成全面复工,但海外疫情当前状况依然胶着。在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半导体产业应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呢?


魏少军教授认为我国半导体发展的关键是做到三个词:从容淡定、宁静致远、有所作为。

 

图: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


01
从容淡定:我国半导体产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魏少军教授认为疫情对我国半导体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海外疫情带来的间接影响。

从国内疫情来看,中国半导体受到的影响有限。

首先,在半导体生产制造环节中,疫情影响不明显。中国疫情的暴发时间处于春节前后,国内产业处于休假期间,大多工厂本就停工。虽然芯片制造工厂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但是由于芯片制造工厂过滤系统是纳米级别,高于病毒防护的微米级别,生产人员工作环境感染风险极低,生产基本得以运营。

在半导体设计环节中,由于半导体的设计工程师是通过在线设计和网上办公的,主要保证网络的信息安全,也仅是影响相关项目周期。

半导体的封装测试业影响比较大些,因其有劳动密集型属性,生产设备要靠人工操作。由于疫情期间不能人群聚集,减少人力的情况下,封测业受到了影响较大。但中国对疫情的防控做的比较好,从现在来看,这部分影响也有限。

这些影响的幅度从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有所体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第一季度国内的 GDP 下降了 6.8%,但集成电路产业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率,达 13.1% 。

相对来说,魏少军教授表示由于海外疫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对国内半导体影响会逐渐显露,这里有两个判断:一是国内半导体产业会继续保持扩张;二是半导体产品进口会受到压抑。

对于前者,由于国外疫情短期不能结束,导致国际物流受影响,但同时国内生产已经恢复,原来用国外的器件有可能会改用本地器件,国内半导体获得一定新市场空间。但即便是这样,中国半导体增速下调是必然的,估计中国半导体产业2020年的增长率会处于个位数。最坏的情况下增长率可能是0偏上一点。
 

对于后者,中国半导体是出口型经济,进口的芯片中有一半装在整机中出口到欧美了。疫情导致欧美市场需求不振,也一定会放缓进口芯片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少军教授提醒产业:“我个人认为芯片进口受到抑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全球半导体产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魏少军教授认为疫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有限,总体可控,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可以保持相对从容的心态。


02
宁静致远:对供应链调整保持冷静

面对近期业界传出的半导体供应链有意搬离中国问题,魏少军教授认为:“未来几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出现调整是必然的,但全面重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代价很大,短期内也无法做到。”他表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调整需要关注几个基本点:
 

1.是否有利于利润最大化;全球化不是政治因素决定的,是经济因素决定的,利润最大化才是全球化最大的驱动力。

2.是否有利于市场的拓展;美国半导体公司 80% 的产品是卖给中国,利润有 50% 是来自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半导体应用市场,且增长态势良好,将供应链搬离中国是否还能争取在中国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值得考虑。

3.是否有合理的成本构成;供应链管理并不简单是生产制造,将供应链搬离中国后,在成本上也会造成压力,成本需衡量物流、原材料、应急、销售等多方因素。

4.是否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国在物流、生产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有很强的综合优势。

魏少军教授表示,许多半导体企业供应链来到中国,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国拥有最大的半导体应用市场。只要这一点没改变,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未来20年大概率无法离开中国。
 

中国半导体产业对供应链调整要做到“宁静致远”,对传言过激反应是不自信的表现,即便发生全球供应链调整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美国半导体供应链不可能一夜之间搬离中国,中国半导体产业有如今良好态势,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努力。


03
有所作为:围绕产品创新,构建产业生态

除了对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心态,魏少军教授提出,面对供应链的变化,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必须有所作为。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要素并不齐,此前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多围绕产品制造,现在制造端虽然进步很快,但距离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仍有差距,在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上短板更是明显。
 

魏少军教授认为,产业创新和生态环境构建是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

他强调,半导体公司无论是设计、生产都是围绕着产品。半导体产业已经从 IDM的生态模式,分拆成设计、制造、封测每个专业分工的环节,但核心仍是产品,产品才是半导体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没有产品,光有制造能力也没用。 因此,必须用产品创新来统筹设计、封测、制造、装备、材料。这工作对于中国半导体非常难,因为中间还有很多弱项,但这是产业发展的大思路。

更难的是,半导体产业创新是高成本的。以美国半导体企业来说,它的产品好是因为企业掌握的技术好,技术好是因为研发投入极高,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是其它国家的两倍,占其销售额的17%。而相比而言,我国半导体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0%的都不多。偶有例外,中芯国际近日公布的2020年Q1显示,它的研发投入占据营收的22%,而究其毛利却为21%,这意味着中芯国际掏出了老本在做研发,这固然值得赞赏,但这不是产业的正常情况。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无法进入“技术好—产品好—营收好—研发投入高—技术好”这一良性循环中。因此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有限,创新资源一定要聚焦。

针对中国半导体未来的产业发展,魏少军教授建议,一方面我们要观察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在国家战略大方针的层面上也要多加思考,争取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能沿着市场道路前进。


本文内容源自魏少军教授《疫情之后,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哪里》主题演讲,图片源自直播截图,由芯师爷整理,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立即加入“半导体信息服务VIP群”!

畅享最新鲜行业动态!



大家都在看

赛普拉斯推新方案,IoT领导地位再加固!
美国将升级出口限制!华为准备好了吗?
两部门推进IPv6改造,这些企业将受益!
三年扭亏为盈!又一家芯片企业冲刺科创板!





爱我请给我好看!
]]>
2020-09-03 17:00:16
决战最后一公里,丰巢却要被“封巢”? http://gsi24.com/a/752.html

(点击直通VIP!每天及时掌握行业一手资讯!




近日,因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保管问题,各个住宅小区的物业群里已“炸开了锅”。甚至有不少网友研究出多种避免延时收费的办法,且国内多地的小区出现选择停用丰巢快递柜的现象。



作为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当前的最优解决方案,用户早已习惯快递柜提供的暂存服务,智能快递柜市场正一路雄飞突进。


然而,丰巢科技宣布自4月30日起将推出会员服务,并开始实行超时收费政策,存放快递柜的包裹12小时之内免费保管,超时按0.5元/小时计费,单个包裹3元封顶,节假日不收费。


(图片来源:摄图网)



愈演愈烈

丰巢陷入舆论危机



面对近日用户的种种疑惑及声讨,丰巢科技首席营销官李文青表示,目前很多快递柜的包裹存在滞留现象,快递员的使用需求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这次推出的收费会员计划,事实上是提供无限次超时保管的特权。会员用户在使用智能柜寄快递时,也将享受额外的折扣。


对于消费者最大的质疑“12小时之内免费保管期限”,丰巢发表了《致亲爱的用户一封信》中,作出解释:由于场地问题,不少社区柜机投放数量已无法再增加,因此解决方案便是提高快件领取速度。根据后台数据,12 小时免费保管期限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另一方面,如果超过 12 小时未取件,则会影响到投递员的正常投递及用户体验。另外,自会员功能上线以来,12 小时内取件比例提高了 5%。


(图片来源:丰巢智能柜微信公众号)


显然,消费者对丰巢的这一解释并不买账,纷纷表示不忿。


5月10日,上海市的一个小区硬核发声致信丰巢,从企业经营、业务流程、通识逻辑及业委会角度阐述,认为丰巢并未“对社会主流意见采取优化改善的积极态度”,并提出诉求。在信中他们为丰巢算了一笔账:快递柜每天场地租金为十几元,收入至少为36元,利润超两倍。


截止目前,在业委会参与者交流平台众蚁社区上参与“对丰巢说不”的上海小区已有108家,数字还在增长中。



资本热捧却连年亏损

向用户伸手?



在我国,小件快递市场规模之大,让智能快递柜瞄准行业“最后一公里”这一痛点。一般来说,智能快递柜具有签收时间灵活、快递物品安全有保障等优势,另一方面避免快递员重复上门,提升投递效率。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宣布投资5亿元成立丰巢科技。2018年1月,丰巢科技获得来自玮荣发展、顺丰投资、申通有限、福杉投资、普洛斯投资、鼎晖孚涵等投资的20.73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


2016年10月,中集e栈、上海富友收件宝、江苏云柜组成创赢联盟,形成了以速递易、丰巢和创赢联盟为主的三巨头格局。2017年7月,中国邮政集团与驿宝网络入股速递易,中国邮政以50%股份控股速递易,“国家队”正式进入智能快递柜行业。


2020年5月5日,顺丰控股公告宣布,丰巢拟与中邮智递(中邮速递易运营主体)进行股权重组。重组后,中邮智递成为丰巢全资子公司


(图片来源:丰巢官网)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主要城市布设智能快件箱已达40.6万组,箱递率超10%,截止2020年3月31日,丰巢目前投入约178000个快递柜,占比约44%;中邮速递易累计布放94000个快递柜,占比约25%。并购重组后,丰巢快递市场份额约占69%


在丰巢科技上线的五年里,其总投资超过50亿元,然而,与资本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高不下的负债和亏损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丰巢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总营收、亏损额分别为13亿元、6.3亿元、2255万元、2.5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这组数据分别为45.86亿元、17.57亿元、3.08亿元、3.85亿元;截止2018 年5月31日,资产总额63.11亿元、负债总额17.32亿元、总营收2.88亿元、亏损2.49亿元。2019 年营收 16.14 亿元,亏损 7.81 亿元;2020 财年 Q1 未经审计的营收为 3.34 亿元,亏损为 2.45 亿元。


实际上,巢早已开始用户身上试探可能性2019年,丰巢尝试向用户收费,只不过是以“赞赏”页面出现,并且可以“跳过”,这种形式看上去并不直接。



最后一公里

菜鸟加入下半场决战



按照我国快递业务不断增长态势,以及智能快递柜的迅速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快递柜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亿元。随着移动设备、互联网技术以及共享经济的火爆,为了加快末端配送环节效率,各大企业加快了智能快递柜的建设,智能快递柜并非丰巢一个选择


2018年,菜鸟网络也开始铺设智能快递柜,与菜鸟驿站打起了配合。2018年5月,申通快递、韵达股份、圆通速递和中通快递等民营快递公司宣布向菜鸟供应链全资子公司浙江驿栈增资31.67亿元。


在用户体验方面,菜鸟快递柜在使用权限上给予了用户极大的权限,去年菜鸟快递柜推出自主设置功能,用户不同意存放柜子,柜门将无法打开。此前,菜鸟驿站智能柜更是推出了一项共享服务,“饿了么”的骑手可以将外卖存放在菜鸟驿站智能柜提供的开放柜口,还不局限于外卖,其他新零售场景下的商品也能够享受到这一服务。

(图片来源:菜鸟驿站官网)


菜鸟驿站自从建成之后,对收件人实行的一直都是免费政策。在丰巢推行会员服务之后,菜鸟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所有的菜鸟驿站将会继续为收件人免费保管快递。日前一些小区物业也明确,正在与菜鸟快递柜洽谈合作,菜鸟可能将取代小区内的丰巢快递柜。


自2010年中国邮政铺设第一个投递终端,到2018年菜乌入局,我国智能快递柜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小试牛刀、百花齐放、集中整合等阶段。决战最后一公里,下半场已开始,谁将更胜一筹,目前还不好下论断。



写在最后




现阶段,智能快递柜刚刚起步,行业竞争激励、行业规则仍在逐步规范、消费者意识也处于培育状态。近日的“丰巢事件”也暴露出,市场难盈利、成本投入大、运营维护难度高、用户消费意识弱等多重问题正制约着智能快递柜行业的发展。看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非易事。


关于丰巢快递柜付费保管一事,您怎样看待?


对于如何平衡智能快递柜行业的盈利问题,您有何高见?


欢迎留言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立即加入“半导体信息服务VIP群”!

先人一步掌握行业最新动态!







大家都在看

首日涨逾40%!这家企业“逆风”上市的背后......

工信部重磅发文!NB-IoT和Cat1迎来风口!

突发!美国拟允许与华为合作制定5G标准

虎门大桥又现抖动,却把物联网推向风口?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9:48:59
最长续航可达5年,Dialog重磅推出超低功耗Wi-Fi芯片! http://gsi24.com/a/753.html

(点击直通VIP!每天及时掌握行业一手资讯!


2020年5月11日, Dialog半导体公司举行线上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高度集成、超低功耗的Wi-Fi SoC芯片DA16200,以及DA16200模块和DA16600(Wi-Fi + BLE二合一)的模块


图片来源:Dialog




Wi-Fi芯片新突破:最长可续航5年


众所周知,在Wi-Fi过去发展的20年时间里,它已经非常广泛的被应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值得一提的是,在Wi-Fi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新的联网技术,如低功耗蓝牙(BLE)、ZigBee、NB-IoT等等。为何Wi-Fi无法直接完全覆盖所有的应用呢?


Wi-Fi无法被完全普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功耗问题!”Dialog半导体公司连接和音频市场部市场总监Sean McGrath如是说道。


Wi-Fi技术发展至今,很多应用产品依旧无法实现电池供电。但随着生活理念的改变,无线化时代的来临,很多联网产品,都需要电池供电,Wi-Fi发展受到了挑战,市场上渐渐出现了如今部分厂商试着采用BLE+AP,或者ZigBee+网关这种方式替代Wi-Fi,但这些方式无疑增加了成本。


然而,Dialog此次推出的Wi-Fi SoC芯片DA16200则很好的解决了功耗问题。据了解,DA16200是一款高度集成的超低功耗Wi-Fi SoC芯片,内部集成有基带处理器、MAC、片上内存、专用硬件加密引擎、Arm Cortex-M4F主机网络应用处理器等,完全满足Wi-Fi的整个规范,包括射频的灵敏度、传达的距离长度等。相比上一代产品,DA16200功耗降低了1/3,芯片尺寸也变小了很多


图片来源:Dialog

 

据Dialog半导体公司连接和音频市场部市场总监Sean McGrath介绍,得益于Dialog超低功耗VirtualZero 技术,DA16200可提供最低功耗的解决方案,保持Wi-Fi联网,确保终端用户保持对其设备的控制,并使电池续航能力达到一年乃至三到五年


功耗有多低呢?以实际的测试案例来说,如使用DA16200芯片的Wi-Fi安防监控摄像头,一天使用5次10MB的HD高清视频,4000mAh的电池可以持续使用一年以上的时间。


在智能门锁应用场景上,使用一般Wi-Fi产品,功耗非常大,普通电池一次仅能维持一个月左右。使用DA16200芯片的Wi-Fi产品,在一天开关门20次的使用频次下,4个5号AA干电池可以一次使用14个月。


可以说,DA16200超低功耗Wi-Fi芯片是专门针对使用电池供电的产品而开发出来的。在安全性方面,DA16200还集成了加密模块,可以保证安全启动、安全调试及安全存储,可以做到企业级安全。


针对目前市面上出现的Wi-Fi、BLE、ZigBee等连接技术,Sean McGrath则比较看好Wi-Fi,他认为,在家庭应用中,BLE、ZigBee等都需要网关,大数据传输花费时间较长,比较麻烦。而Wi-Fi则不需要依赖网关,比较方便,但是Wi-Fi做不到BLE、ZigBee这么低的功耗。而随着低功耗Wi-Fi芯片的出现,如DA16200等,它可以取代BLE、ZigBee等很多应用市场。目前,DA16200是Dialog的第二代芯片,未来还会有更低功耗、更远覆盖范围的第三、四代Wi-Fi芯片出现。所以在未来,随着功耗问题的解决,Wi-Fi技术依旧可能会成为主流




全球首款Wi-Fi+BLE模块


除了DA16200 Wi-Fi芯片外,Dialog也重磅推出了DA16200模块和首款DA16600 Wi-Fi + BLE 模块。


DA16200模块将内存、RF器件、晶振、滤波器、天线等等全部集成在模块里,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最令人惊讶的是DA16600 Wi-Fi + BLE 模块,该二合一的模块由两款开创性的最新DA16200和SmartBond TINY DA14531 SoC芯片组成,与DA16200模块不同的是,Wi-Fi + BLE组合模块结合了两个复杂协议栈的可靠固件解决方案,消除了通常因一个设计中有两个2.4 GHz无线电共存而导致的干扰问题。凭借高度集成的优势,客户在选用Dialog的模块后,并不需要再次采购SOC,可以直接使用


图片来源:Dialog

 

那么 Wi-Fi + BLE二合一的模块主要应用于哪些场景呢?Dialog半导体公司连接和音频市场部市场总监崔南岫则表示,BLE功耗很低,但它可以做到的数据量比较少,无法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而且易受距离影响。所以针对某些应用产品,将Wi-Fi和BLE放在一起,可以根据应用层面的需求进行设计调整。


Sean McGrath表示:“我们认识到很多客户可以从集成度更高的二合一解决方案获益,进一步减少其IoT设备的开发时间和成本。通过把我们成功的BLE解决方案和最新的Wi-Fi VirtualZero技术结合到一个易于使用和配置的模块中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用单一解决方案提供两个最佳产品。”


该模块经过全面认证,可全球范围使用,认证包括FCC、IC、CE、Telec、Korea和SRRC。它还经过了Wi-Fi CERTIFIED认证,可实现互联互通。


最后,Sean McGrath也表示,针对DA16200 SoC芯片和模块、DA16600模块的评估板以及完整软件开发套件(SDK)现已开始提供,企业可通过DigiKey订购。SDK包括示例应用程序、配置应用程序、AT命令库、电源管理工具等。



立即加入“半导体信息服务VIP群”!

先人一步掌握行业最新动态!





大家都在看

首日涨逾40%!这家企业“逆风”上市的背后......

工信部重磅发文!NB-IoT和Cat1迎来风口!

突发!美国拟允许与华为合作制定5G标准



“在看”为祖国加油!

]]>
2020-09-03 1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