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芯师爷
- 首页
- 热点资讯

坐拥超50万员工,年营收占全国GDP的五分之一,让整个国家都畏惧三分的“三星财阀帝国集团”,要“崩塌”了吗?
当下,全球最大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电子,正可谓“腹背受敌”:
一方面,据5月5日财联社报道,三星电子全国工会表示,其成员可能会大规模罢工,缘由是员工要求2023年调薪幅度超过 6%,但三星宣布给最优秀员工调薪4.1%,一般员工只调薪 2%。如果工会发起罢工,将是三星自1969 年成立以来面临的首次罢工。
而另一方面,公司正因业绩疲软而承受巨大财务压力。由于智能手机消费疲软、存储芯片需求进入寒冬,三星上演了“开年大跳水”,一季度营业利润断崖式下跌95%,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个节点上,这场潜在的罢工危机可以说是非常不妙。
三星电子此次“腹背受敌”背后,存在哪些潜在动因?

01
三星:从卖鱼干起家
首先,我们回顾下三星的发家史。
都说韩国人一生有三样东西无法避开,一是死亡,二是税收,第三就是三星。本是个卖鱼小店的三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几乎覆盖了韩国全产业的第一大财阀呢?
时间拉回到1938年,李秉喆创办了三星商会——Samsung。在韩语中,Sam意味强大、数量多,Sung意味永恒,合起来就是“永恒强大”。

那时候的三星,主要业务是贩卖干鱼、蔬菜、水果到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到60年代,三星开始涉足制糖、织布、化肥等领域。
但李秉喆的野心远非于此,这些业务利润空间较小,且技术壁垒不深,容易被替代,怎么也不配拥有Samsung之名啊。
于是乎,在1969年,大家都熟悉的三星电子诞生了。当时,全球电子产业飞速发展,李秉喆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是韩国未来的希望。
但那时候的三星电子,主要是为日本三洋电子打工,组装黑白电视机。就这样一个“打工仔”,是如何实现惊天逆转,成为世界顶尖企业的呢?
02
三星的逆转
这个转折点,就是半导体。
当时,李秉喆发现,三星产品的许多组件和零部件严重依赖海外特别是日本,只能做低廉产品。
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就下定决心,要推出自己的芯片。但那时候,半导体技术垄断在美国和日本手中,要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毫无疑问,他的决定,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小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健熙,站了出来,他说:“爸,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
于是,李健熙在1974年,用自己的资金,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剑指当时正在兴起的内存技术,因为这种产品市场非常广大。
从商业角度看,存储是半导体产业的支柱之一,产品五花八门,包括内存、硬盘、闪存等等,但市场比较大的只有两种——内存(DRAM)和闪存(NAND Flash),两者长期占据了整个市场的56%和41%。
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为了凸显“造芯必胜”的决心,三星电子还搞了次大团建,爬山!
Geoffrey Cain在《三星崛起》一书中描述说,当时为了加强三星高管应对挑战的能力,他们被要求翻过首尔到工厂的山脉,经过一夜行军,他们最终抵达了三星的第一座半导体工厂,这个工厂仅仅花了6个月就建成了,速度极快。吃早餐前,这些高管们在承诺书上签字,保证要让半导体芯片业务成功。吃完早餐没来得及休息,他们就立马投入了工作,第一天就上了16小时。
不过野心勃勃的李健熙,还是很快就尝到苦头,倾注了巨大的努力和投资,公司还是不断亏损。
1984年,三星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刚推出64K DRAM,内存价格就暴跌,随后两年时间,三星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全部亏空,半只脚已经踏上破产的门槛。直到1987年,李秉喆去世那一天,他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盈利。
市场不景气,昔日的行业大佬英特尔被迫退出,转行干起了CPU,日本NEC等其他产商也纷纷缩减投资规模,大多数玩家都熬不住了。
但三星不知“好歹”,像赌徒一样,在韩国政府支持下,以自杀式的投资,疯狂地投入人力、财力。尤其在人才上,甚至不惜一掷千金。
因为内存是典型的重资产、强周期,价格涨起来,数钱数到手抽筋,跌起来,直接关门保命走人。但好处是,一旦熬过衰退期,你就是号令天下的老大。三星深知这一点,在确定性机会上下狠注,碾压对手,这就是三星的逻辑。
终于,在1992年,三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个64M DRAM,并于当年超越日本NEC,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此后的30年来,凭借着其惯用的逆周期投资策略和不断进步的研发技术,DRAM冠军宝座的殊荣从未旁落,当然,这是后话。
为了对抗,日本政府在1999年组建“国家队”尔必达,由日立、NEC和三菱三家企业的存储部门组合而来,肩负着重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使命。
在三星的屠刀之下,苦苦支撑数年、积累了大量亏损和负债的尔必达,最终宣布破产,最后一点家当也被美国的美光打包收走。日本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尔必达破产当晚,位于首尔京畿道的三星总部,灯火彻夜通明。
至此,整个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一直是第一大厂商,最高时市场份额占比逼近50%。三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最终成为了那个熬过来的王者,名副其实的存储霸主。
到了2016年,在大数据、云计算、比特币挖矿等需求的带动下,内存价格一路飙升,三星数钱数到肝颤,并借此东风,一举超越过英特尔,成为世界第一。
三星电子,成为了三星集团的根基和命脉,占了三星集团所有营收的70%-80%。
03
三星的下滑
正所谓“富贵安逸动人心志”,王者位置坐久了,终究是迷了双眼。
一方面,公司正因业绩疲软而承受巨大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工会威胁称将进行大规模罢工。三星电子正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
诚然,在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寒冬下,利润下跌的并非三星一个。
但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除了利润暴跌,无论是DRAM还是NAND制造技术,三星相对SK海力士和美光的优势都缩小了很多。
举个例子,2022年7月,美光宣布量产232层NAND闪存,而三星还正在生产176层NAND闪存。去年SK海力士宣布成功研发出238层NAND闪存,而三星2022年11月才开始量产236层NAND闪存。
被后来者紧追的背后,不得不提王者的通病:自满!
去年11月,三星内存销售主管Han Jin-man坚持认为在过去10多年里资本支出已经趋向稳定,DRAM三巨头的投资很理性,现在的市场更加均衡。简单来说,三星对整个DRAM市场的增长感到满意,市场在2035年之前预计会增加2倍,达到3000亿美元,从竞争对手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不是三星的最忧选择。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曾经的“芯片一哥”英特尔,当被问及为何会被台积电等企业超越时,英特尔CEO基辛格表示:“有点骄傲自大吧,毕竟领先数十年,会对自己自满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星的治理方式——威权,而且是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威权体制。
三星本是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却通过种种手段,让其成为一个王朝,控股表决权、现金流、人事任免权被牢牢掌握在李家人的手里,这里有上皇,有太子,有外人察觉不到的权威等级。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在亚洲,能把家族企业玩到这么大的,至少目前来说三星还是第一家。
这样自上而下的集权、威权治理模式,是一把双刃剑,隆兴的时候可以迅速蹿升,一片繁华着锦,烈火烹油,因为这样的体制执行力非常高,能一气贯通,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儿。
但在这样的体制下,取得了多少成功,就一定积累了多少问题,因为它天然就不具备自我修正的基因,在停滞、平庸、甚至低迷的时候,则暗流涌动,病灶丛生。一边是深层的体制陷阱,一边是事业危机,左边酷暑,右边寒冬。
没有人可以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2023年,存储巨头们又在上演新一轮的厮杀。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破局高端工业控制,赋能AI生态,国民技术多线进击

全球市占率达30%!国产通讯类芯片爆发

华强北芯片分销突围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